春雨润"花"细无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春雨润"花"细无声

滕冲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八中学 730600

摘要:“春雨润花细无声”是一种德育教育观念,强调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达成德育教育的目标。其本质在于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同德育教育的理论内容。本位围绕如何以‘春雨润花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探讨,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创设育人环境、立足课堂教学、引导亲身体验三方面探讨了小学德育教学开展的可行方式,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春雨;细无声;小学德育

引言:德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对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人格修养的培育。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阶段,此时学生犹如一张“白纸”,能够被轻易渲染成任何颜色,在当前网络走进全家万户、各种社会思潮剧烈交锋的环境下,德育教育是帮助小学生分辨不良信息、树立良好品德与正确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特征与需求,以“春雨润花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德育教学,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认同良好思想品德,并用之规范自身行为。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德育教学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途径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具有一定阶段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其生活轨迹往往反复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社会经验。发展的阶段性使学生不具备成熟的认知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较为浅显。这一特征使学生往往不能判断事物的本质和行为的对错,需要教师进行悉心的引导和关怀。德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认知世界和判断事物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站在马克思的立场判断、思考事物,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并非只能通过德育教学达成,但校园是学生成长期间生活的场所,德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价值取向引导的主要途径。因此,德语教学是学生树立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此外,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并非短期能够实现的目标,需要教师进行长期、持续的正面教育或引导,这一特征同样决定了校园德育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德育教学是使学生保持规范行为的方法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在于学生探索世界的需求。从育人的角度而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既是教学的突破口,也会为育人工作带来一定阻碍。探索世界的天性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往往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样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德育教学为学生传递了正确的行为准则,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身好动的习惯,以正确方式满足自身探索需求,从而在课堂中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生活的角度而言,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学生普遍具有“破坏性强”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家庭或校园生活中不懂得遵循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经常为满足自身探索欲而“破坏”小花小草、公共设施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德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正确探索世界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创设育人环境,深化德育教学

小学生的综合认知水平较低,缺乏独立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与能力,认知与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小学生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家长与教师是学生的主要依赖对象,在特定环境下,家长与教师无法成为小学生的依赖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因此,教师可着手创设育人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影响学生的心理,以点带面地达成德育教学的育人目标。首先,教师应着手进行班级的德育环境建设。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新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班级中举行“先进少先队员”的评选活动,在守则和行为规范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获得此荣誉。该评选可以每星期流动的形式进行,由此在班级内营造力争上游、你追我赶的德育学习环境。除通过德语学习创设育人环境外,教师还可通过改造班级环境建设德育氛围。如每星期在班级中设计不同内容的板报,板报内容可以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保持良好行为,同样可以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师还可将编创或搜集德育教育短语,如“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如果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将朗朗上口的短语布置在班级或文化长廊中,通过环境达成“春雨润花细无声”的德育教学目标。

(二)立足课堂教学,落实德育教育

要达到“春雨润花细无声”的德育境界,除正面教育外,教师还需要在认知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无论哪一学科,在教材的编创与素材的选择时都将德育教育纳入了考虑范围,各学科的教材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教育并非将各学科的课程变成“思政课”,而是强调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开发与整合,通过认知教育引出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具有关联性和衔接性特征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古诗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态度等内涵进行发掘,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借古喻今,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受到道德情操、人格修养等多方面的熏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学史、数学方法等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性精神等品质。简而言之,教师不仅要在自身执教的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积极联合其余学科的教师,共同立足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如此既能够达成“春雨润花细无声”的育人目标,还能够发挥各学科在德育教学中育人的优势,确保德育教学的全面性、综合性。

(三)引导亲身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育人目标之一,但倘若教师仅重视对良好思想品德的理论传授,德育教育就会虚浮其表,使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局限于表面认知。德育理论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方法,但不足以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自身。为确保德育教学的完整性及立德树人落实的有效性,教师应注重德育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能够对德育教学所传授的理念产生独特认知,深化德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影响,从而在学习或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成知行合一的高尚境界。

例如,教师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进行开发,在母亲节当天开展“感恩母亲”的活动,要求学生一一说出自身对母爱的理解,并结合母亲的付出进行举例。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平日里难以启齿的感恩之情写在卡片上,为母亲制作“节日贺卡”。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一星期内用行动回馈母亲的付出,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可根据家庭状况,任意选择表达的方式。如帮母亲洗脚、帮母亲做家务、洗水果给母亲吃等。在一星期后,教师可在班级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学生各分享交流自身感受,如此将中华民族感恩、孝敬等优良品德渗透给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优良品德的理解和感悟。

除节日外,教师还可开发社会上的德育教育资源,如在节假日开展“走进敬老院”的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用少年的朝气为老人送去关怀和欢乐,培育学生尊老爱老的品质;带领学生进行公益植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公益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组织学生清除社区或街道上的广告,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用行动贯彻优良品德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更容易达成知行合一的高尚境界。

结束语: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步入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小学生作为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其人格修养与道德观念关乎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教师应认知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体验、发展和提升,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媛媛.春雨润"花"细无声——小学德育教学[J].中外交流,2021,028(003):1481.

[2]林丹,王静,白秋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内容,特点与走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1(2):7.

[3]刘雪莲,范国睿.新时代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策略——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政策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