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联整合  变式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6
/ 2

寻联整合  变式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浅谈

王成东

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其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怀。尤其是“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更是促使我们对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本文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创新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一定的趣味元素、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致力于实现学生学习发展协调等创新实践,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继承 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的重要方法之一。当下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义务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进行新的转变,全国各地的小学教师均应转变教学思维,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就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开展一定的创新探索。在继承原来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育原则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安排和作业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达到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继承和遵循的设计原则

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有其必须继承和遵循的设计原则,应当重视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培养其数学创新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即从感知操作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历程,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从以上角度提出三个必须继承和遵循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数学作业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数学作业的呈现方式,数学作业的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数学作业设计创新,促进小学生的创新素养的提升。比如在数学作业中,把一个正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就是较为常规的小学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将其改变达到新的效果

(二)实践性原则

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上来讲,数学起源于直观感知,所以需要从实践中去探索和获得。从数学教学的角度上来讲实践是积累小学生数学经验,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而数学经验是数学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基本知识的土壤脱离了实践经验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不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三)发展性原则
   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和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索实践,用数学的语言去凝练和表达世界。这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总目标,也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小学生的课堂作业评价的依据。作业的设计不能够仅仅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而是要从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方面做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才能够具有发展性。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应注意的创新实践

(一)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一定的趣味元素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应当在作业设计中,充分融入趣味元素。作业设计应不同于往常的问答练习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自身能力进行解答。课堂作业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协作完成,但是根本还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养的考察,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数学学习潜能,但是对于数学学科学习本身兴趣不高,所以在数学完成阶段也缺乏主动性。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趣味,元素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些数学成绩和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发挥数学作业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本身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知识应用经验,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当下政策和背景的要求下课后作业量必然要进行缩减,所以面对此种情况。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配合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令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更多地利用数学作业和数学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作业完成之余,主动思考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意义,鼓励他们更多地分享学习感受,做到学以致用。 
(三)致力于实现学生学习发展协调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通过作业设计实现学生学习协调发展,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需向学生明确地展示出当前课堂教学对小学生在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发展方面的期望。所以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以均衡学生现有学生发展进度为目的。因此,数学教师既要保证数学作业设计的质量,更要在设计中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参考学生的学习特性,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安排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境,或者帮他们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具有马虎的习惯,所以应当为其安排更多的关于严谨度和细致度的联系。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当在作业设计中展现出引导性和渐进性,让其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作业进行整体知识的梳理,并从作业的完成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2]马会永.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助力小学数学减负[J].读写算,2020(15):194.

[3]张宝春.浅谈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J].当代家庭教育,2020(04):146.

[4]刘晓敏.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