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道具对戏曲表演的支撑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3

舞台道具对戏曲表演的支撑作用

周剑虹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文化馆  四川广安  638550

摘要:戏曲舞台上的主要道具,绝不仅仅只承载着单一的物件使用功能,而更多的则是:或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依托;或为情感的宣泄“推波助澜”;或为人物的塑造“画龙点睛”;或为思想的升华“插上翅膀”。作为戏曲演员,除了应该熟悉、了解和掌握“道具”在戏曲舞台综合艺术中的基本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潜心领悟、开掘、创造和发挥“道具”在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歌舞功能、抒情功能,为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寻找有力的物质支撑。

    关键词:舞台道具;歌舞功能;抒情功能

作为戏曲舞台艺术的综合组成部分之一道具,它不仅在戏曲传统舞台美术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乃至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漫长道路上,对戏曲表演艺术的丰富、完善、发展和兴盛,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演员,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舞台道具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舞台道具对演员的表演和人物塑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我们才会在二度创作中,把对道具的重视和使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传承戏曲文脉,彰显传统精华。

一、关于戏曲舞台道具

戏曲舞台道具原称“砌末”,是指演出中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砌末一词,在金元时期已有,为戏班行话,意思是“什物”。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烛台、灯笼、扇子……等),交通用具(轿子、船桨、马鞭等),武器(刀、枪、剑、斧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各种物件(大帐、小帐、桌椅板凳等)。现在的戏曲舞台上,除了传统戏常用的砌末之外,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随时添置必要的物件,统称为道具。

道具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扇子,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扇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春香,一个用折扇,一个用团扇,就表现了小姐与与丫环的不同身份;三国戏中的诸葛亮手挥羽扇,突出了他的儒雅风度;《艳阳楼》中的高登,则用特大的折扇,衬托了他的飞扬跋扈的恶少品质。

道具对于剧情的时间、地点和气氛,也有一定的表现和暗示作用。如烛台、灯笼,可以表示夜晚;桌椅的不同摆法和桌围椅披的不同色彩、纹样,也可以暗示地点乃至剧中人物的身份;不同色彩、纹样和摆法的大帐、小帐,也是渲染气氛的常用手段。

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原本就是程式化的设置,例如桌子可作为御案、公案、酒案等,椅子可作为御座或一般座位等。同时,桌椅在戏曲舞台上还可以转换为布景,代表许多不同的事物,假如站在桌子上有时是代表站在城墙上,有时是代表站在楼上或山上。椅子则可以作为小山,有时可作为窑门或牢门,有时也代表墙壁和床铺……椅子放在桌子的后面,称为“大座”,演出环境就是在大厅或者大堂,属于接待宾客的场所;放在桌子的前面,就是“小座”,可能在书房或内房,随着舞台空间的扩大和缩小,人物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在戏曲舞台上, 道具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演员完成动作、刻画性格、塑造人物。中国戏曲艺术重虚拟和写意,所以,道具并不是生活用具的直接搬照,虽然有一些小道具比较写实,但还是包含着一定的假定性,如烛台、香纸之类一般并不点着;还有一些道具则是通过变形、装饰,使之有更明确的表现性,如车旗、水旗等;道具还有助于帮助人物完成行动,比如马鞭,除了马鞭最基本的作用之外,挥动马鞭时还表示骑马飞奔的场景,还有船桨表示行船的场景等。这些传统道具的舞台运用,均有其特定的艺术规律。

二、 舞台道具的歌舞功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齐如山称戏曲“有声皆歌,无动不舞”。这都充分地说明了戏曲艺术的歌舞化特征。而在戏曲艺术的歌舞化表现形式中,道具也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戏曲表演艺术除了自身的歌舞化程式之外,还可以借助道具的表演来更加丰富戏曲的歌舞化程式。如舞台上用的刀、枪、剑、戟、马鞭、船桨等……已不再是生活功能的直接照搬,而是按照歌舞化表演的需要,对生活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提炼、美化和夸张。还有布景以及一些大道具中的实物(如城墙、帐幔、水旗,火旗,云片等)也概莫例外。所以说,道具的歌舞化功能,是戏曲综合艺术中的一大特点,他可以帮助演员在艺术创造中,通过彰显戏曲的歌舞化表演,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如京剧《天女散花》中的长稠。在云路一场中,主要表现天女往毗耶离城途中的一段戏,天女以两条一丈余长的飘带作舞。可以说绸舞是《天女散花》全剧的灵魂,如何根据人物舞出天女御风飘逸而行的舞台效果,梅先生为此下足了功夫。 他说:“在表现天女凌空飞舞的时候,我觉得传统的水袖功能已不能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于是决定在‘云路’‘散花’中取消水袖,改用风带。舞动风带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势必要采用武戏中的一些基本演技。基于这种想法,我用了‘三倒手’‘鹞子翻身’‘跨虎’等武戏中的身段,使风带随着身体上下旋转,翻花齐舞。我在演这出戏使用的技巧和劲头,和演一场武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由此可见,道具的歌舞化功能,在丰富戏曲舞台表演,展现戏曲歌舞程式美的同时,也有助于戏曲演员塑造人物。 

从《天女散花》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舞”是身段的技巧和程式的表现,是和身段的技巧结合在一起的。观众看到的是人物展现出来的美丽、轻巧的“舞”,这就需要演员有够硬的“武”即武功,演员如果没有足够硬的武功何谈这个“舞”。其次,即使是戏曲长久以来积淀的道具的歌舞化,在戏曲发展的道路上也是要在不断创新的,创新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切事物都是在探索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与其同时需要出现的是一种更好的融合方式。因为随着创作者审美思维的提升和观众欣赏要求的提高,新的融合方式的出现定是必然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戏曲道具歌舞创新的必然性以及歌舞化的重要性。

三、舞台道具的抒情功能

感和情是个统一体,先是外物生感,经过感应,感知,感悟而后生情。如诗者他是先对外物产生一定的看法,然后通过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包括舞者通过舞蹈、歌者通过歌声抒发感情一样的道理。戏曲除了最直接的用唱腔来抒发情感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李泽厚先生曾说“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这样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物世界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他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情感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 那在戏曲中,这个“主观情感”就能客观化到戏曲道具上。通过主人公对道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从而借物传情、抒发情感。 如吕剧《回家》中的道具“福万”。

吕剧《回家》是根据“感动中国”2012年十大人物高秉涵的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高秉涵从年轻时怎样跟随部队去台湾,一直到年老之后一直奔波于大陆与台湾之间,目的只为带回一位位老兵的骨灰坛,帮他们完成“想娘”“想家”的遗愿。这其中也洋溢着两对青年人的恋情。“福万”就是这爱情的见证。

“福万”是山东菏泽民间流传的女性编制的小物件。它象征着,爱情,幸福,美好。每一个女孩待到结婚,或者遇到心仪的另一半时,都会把自己编织的象征爱情的“福万”送给男方,以表她的心意。

第一场,涵子和芥兰结婚的时候,正遇部队征兵,他被强迫征入部队,在临走之时,芥兰把从自己脖子上带的“福万”交给了马上就要被带走的涵子,两人相视无言,然而,此时,却也胜过了千言万语。

在结尾处,涵子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那魂牵梦萦的皂角湾,回到了那五十年前,窗花上贴满喜字,床上叠好喜被的他们的“家”,然而他却无法面对这位自己曾经的新娘,因种种原因涵子把芥兰送给他的福万,给了山根(芥兰的弟弟)了,当芥兰得知此事之后,激动的说“我有,我有我给你”然后芥兰急切的步履蹒跚的走到衣柜前,拉开衣柜,满满一柜的“福万”如九天瀑布泻入舞台。此举,无论对观众对演员而言,都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情感表现也很震撼。这满满的“福万”渗透着五十年来这个女人对涵子依旧如初的爱,爱的那么坚定,那么纯真。年年日日,日日年年的思念,都将寄托在这满满的“福万”中。

“福万”说小了它隐含的是一种情爱之情,说大了,它又隐隐的含着一股淡淡的“乡愁”之情。“福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寄托着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象征手法就是通过想象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以求表现出某种特殊的意义,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客观层面了,而是一种超越了客观实在的主观意念的表现。

从《回家》 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具有家乡意蕴的“福万”传递出来的浓浓的乡情、乡俗以及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舞台上的表演让道具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为道具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正如李泽厚在其《美学三书》中说道:“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情”“志”),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无论对比、正比、反比,其中都包含一定的理解成分)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的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了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我们需要借助演员的表演体现道具抒情、象征表意的作用。但这一切有效的行动,又必须通过演员的精心设计而化为有机的舞台行动,将人物和道具进行有机联系,使之发挥出其最大的功能。

当然,作为舞台道具,他的功能还有很多,如事件功能,象征功能等等,就不一一

展开细说。对于戏曲演员来讲,了解和掌握道具的歌舞与抒情功能至关重要,他不但可以帮助演员放飞舞台行动,寄托喜怒哀乐,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演员刻画和塑造人物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从而彰显中国戏曲美学的舞台魅力。

可以说,中国戏曲的美学不仅仅只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中,而是渗透在所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在戏曲道具的运用上,所以说它是无处不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新创剧目大量涌现,若想在今天创作出既符合当代审美要求,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的“新生儿”,我们必须重视和重拾传统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在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里,戏曲艺术才会与时俱进,焕发生机。

总之,戏曲舞台上的主要道具,绝不仅仅只承载着单一的物件使用功能,而更多的则是:或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依托;或为情节的推动提供线索;或为人物的塑造“画龙点睛”;或为冲突的激化“火上浇油”;或为情感的宣泄“推波助澜”;或为思想的升华“插上翅膀”。作为戏曲演员,除了应该熟悉、了解和掌握“道具”在戏曲舞台综合艺术中的基本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潜心领悟、开掘、创造和发挥“道具”在戏曲舞台表演艺术中的歌舞功能、抒情功能,为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寻找有力的物质支撑。  唯有如此,戏曲舞台上的“道具”才会灵动鲜活,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张力十足。

     作者简介:周剑虹,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文化馆二级演员, 广安区剧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