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形态与传播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探析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形态与传播路径

王瑞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人以下简称鄂族人的音乐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其民族与风俗的调查研究,发现其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对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阐述,了解到其音乐的民族特点和发展形态。继而对传统鄂伦春族音乐在现代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做出了简要说明,最后希望鄂族人民能够更加了解自身的音乐文化,传承其音乐文化,充分发挥政府、专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保护鄂族传统音乐,从而促进鄂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发展;传播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鄂伦春族纷纷下山定居。鄂伦春族定居之后,不但生活大有改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以及在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创作,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使鄂伦春族民间音乐呈现出勃勃生机。鄂伦春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音乐是我国民俗音乐中的重要瑰宝,鄂伦春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对发扬我国民俗音乐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文化融合以及原生态理念的推出,鄂伦春族音乐逐渐以新的方式发展与演变。

一、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形态

(一)鄂伦春传统音乐的分类

鄂伦春族的音乐文化不是单一的、零散的,而是多元化的、丰富多样的,它大致分为几种:

1、民歌

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按体裁划分第一种则是“赞达温”,因为“赞达温”是鄂伦春族最为常见的民歌体裁。早期的“赞达温”就是歌唱生活的歌曲,不受歌曲类型的约束张口即来,曲调简单,但都是鄂伦春族人生活最真实的体现。节奏方整歌词贴近生活即兴演唱成为鄂伦春族“赞达温”的主要特点。

2、歌舞音乐

“吕日格因”是鄂伦春族民间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吕日格因”的曲调和肢体动作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曲调都是有感而发每个乐段既方整又非方整,舞蹈动作期初也是模仿动物而来,形象生动,不由地感叹鄂族人民的模仿和学习能力的精湛,同时也会出现劳作时的情境。随心而定、没有精心策划的旋律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仿佛浑然一体,二者相辅相成,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鄂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更方便研究者的记

录。

3、说唱音乐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颇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摩苏昆”翻译过来的大意是“说故事、唱故事”,正如字面意思:用说与唱相结合的形式来交替进行说唱音乐,其音乐大多以族人休闲娱乐为主,这种音乐形式更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经考察得知,演员多数为年老者和民间劳作者及民间艺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在以心口相传的方式来使鄂伦春族音乐源远流长,更加充满色彩性与民族性。

4、宗教音乐

鄂伦春族始终信奉古老的宗教“萨满教”,崇尚“万物有灵”,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图腾信仰,因为原始的游猎生活及与大自然赖以生存的方式。萨满的主要作用是:为族人与上天的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族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等。宗教音乐的歌词具有对应性和不固定性,既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的歌词是不统一的,是依照当时的情况而定的,这种特点与鄂伦春族民歌特点较为相似,具有古朴、神秘与即兴演唱的特点。

(二)鄂伦春传统音乐的特色

鄂伦春族是原始狩猎民族,在这种环境下,鄂伦春族的民歌在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特点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1、调式特征

鄂伦春族民歌大多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为宫调式,其次是是羽调式,也有少量的商调式和角调式,微调式几乎很少出现。五声音阶也是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常用的调式,这种五声调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2、曲式特征

鄂伦春族的音乐主要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在歌曲为四个乐句时,族人一般采用第三乐句与第一乐句完全模进的形式,呼应主题,使整首歌曲为方整性乐段。

3、旋律特征

连续密集上行或下行四个或五个音程这种进行方式,是鄂伦春族音乐旋律的一大特点,这种写作手法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先连续上行然后连续下行这种枣核型的写作手法也颇为流行,但是在不同音乐中旋律节奏的特点也大不相同。

(三)鄂伦春民族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生活闭塞。在原始的游猎时期,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在其音乐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传统音乐产生和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由于生活闭塞,民族之间交流的很少,因此这一时段的鄂伦春传统音乐很少受到其他民族音乐的影响。

2、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观念的欠缺。是传统音乐留传发展的内在障碍,除了内因,各方面外来因素的干扰也对传统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年轻一代的鄂伦春人更多关注的是外来的新鲜事物,这就导致了传统音乐不仅不能通过顺利吸收外来的文化元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反而由于远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和意识土壤而逐渐枯萎,摩苏昆和格依哈恩的几近消失就是典型的证明。

二、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传播路径

1、民间传播

鄂族音乐的民间传承主要体现在其社区与社区之间,这里的社区是新的居民生活的聚集地。鄂族人现今的社区生活活动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社区文化,在人们日常的休闲过程中,宽敞的小区内总会有一群热爱运动的人一起跟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步,这已然成为小区里茶余饭后的一种活动。这种生活方式是以强身健体、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区居民自发性的组织,对于社区鄂族人民传播其音乐文化的一个较好的传播途径。

2、学校传播

鄂族人居住的当地政府非常重视鄂伦春的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大了对鄂族传统音乐教育的投人,并且还设立鄂族音乐学习寄宿班,这一措施改善了当地的教学环境,同时也高了当地的传统音乐教学水平,并分配有丰富经验的音乐教师来教学,从而使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此,各类民族文化学者要树立起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不仅要对传统音乐文化做学术总结研究,更要让研究回归到孕育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留存并发扬传统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3、社会传播

有关行政机关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门的鄂伦春传统音乐研究机构,不仅要从文字层面将其编录成册,而且还要强调对鄂伦春歌手的口述记录;要着力保存好鄂伦春传统音乐的录音、录影资料;要为鄂伦春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项保护资金,重视对鄂伦春传统音乐的保护。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和发起有关民族音乐的各种艺术活动,在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对鄂伦春传统音乐的兴趣,从而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总结

鄂族传统音乐的历史变迁,是社会大环境发展带来的一个必然的演变过程。鄂族传

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播的问题既紧迫又复杂而且要谨慎,它直接影响到整个鄂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做好这件事需要鄂族人的主观努力、学者的科学态度、政府的有利扶持和社会的关注,多方协作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李英.《当代语境下的 “摩苏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01).

[2]于富业.《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9(02) .

[3]刘晓滨,刘远.《鄂伦春民歌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0(03).

课题名称:社会变迁视阈下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形态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编号:YSY202102

课题来源:黑河学院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