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航飞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新形势下民航飞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纪家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随着我国飞行事业逐年发展,对飞行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但飞行员在当下中国仍旧是一种稀缺资源,飞行人才的培养方式成本高、见效慢,亟需创新和升级。我国民航初始飞行人才培养现阶段继续以大学学历教育与飞行职业培训并举的模式为主,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成本过高,机场和空域资源的限制,过多依赖国际培养等诸多不足。

【关键词】新形势下;民航飞行;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由民航大国迈向民航强国的发展征程中,民航机队规模迅速增大,对航线运输飞行人才的需求呈井喷之势。随着民航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对飞行人才的飞行业务技能、遵章守纪的素养和特情处置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飞行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受限于2年的理论学习时长,学生对飞行所需的学科知识基础、终身学习能力、遵章守纪的素养和特情处置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需要在研究未来飞行人才素质和特质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国际化的卓越飞行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1.1国内飞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与一般工科专业的普适性不同,飞行技术专业一般由具有较强的航空和飞行专业背景的高校开设。毕业生须达到商用驾驶员执照和仪表等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毕业后从事航线运输机驾驶工作。中飞院是国内最早开设飞行技术专业的高校,其专业办学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飞院开设了“航空气象”“飞行英语”“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计划”“空中领航”“陆空对话”等一系列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理论课程。中飞院拥有多个机场和上百架各型飞机,绝大多数学生在国内完成飞行实训。中航大明确将飞行技术专业培养分为基础理论课程学习、飞行训练与送培、飞行驾驶训练、毕业设计这4个阶段,与中飞院类似,拥有3个飞行实训基地,绝大多数学生在国内进行实训。“国内理论学习+国外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其他高校的飞行技术专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外航校数量多,全球分布广,培养质量各异。分析国内飞行人才培养现状可知,实训单位一般由航空公司选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训相脱节。高校往往无法与航校开展稳定的合作。从国内外培养方案的比较来看,在国内开展实训的高校,英语类课程的学分要求较低,导致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稍弱于在国外实训的学生。

1.2 国外飞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欧美国家在航空学科发展和飞行人才培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专业从事飞行人才职业培养的航校外,有多所知名大学也开展飞行理论教学和实训。如美国普渡大学航空与运输技术学院培养航线运输飞行人才,要求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获得基础飞行证书和等级证书,在大学三年级开展涡轮动力飞机飞行训练和商用飞行模拟机训练。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提前1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或从事飞行工作。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航空特色高校,航空科学理学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事职业飞行员和航空设计、研发、制造的理论知识。课程完成后,选择职业飞行员通道的学生将拥有全系列飞行驾驶执照,选择飞行教育通道的学生将拥有飞行驾驶执照和教练证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是欧洲知名的航空精英大学,要求飞行专业学生具备相当扎实的航空基础知识,并在完成相关的理论课程学习后,前往飞行基地进行实训,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

1.3 飞行人才培养的趋势分析

随着国内机队规模的迅速扩大,航线网络的迅猛拓展,飞行安全形势已变得非常严峻。将这一问题反映到飞行人才培养上,要求飞行员既要遵章守纪,又要具备扎实的飞行理论知识和特情处置能力。对比国际知名高校的飞行专业办学情况,研究并确立卓越飞行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将是国内飞行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国际化飞行人才培养须将理论课程与实训内容有机融合。国内理论学习+国内实训,会造成学生英语能力偏弱,无法适应民航国际化的需要;国内理论学习+国外实训,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训相脱节。选定实训航校,开展“国内外一体化”的飞行教育,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夯实理论,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贯 穿始终,是卓越飞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 国际化卓越飞行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际化卓越飞行人才培养模式量化分解为 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设计、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若干问题。

2.1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设计

(1)理论知识与实训环节相融合的培养体系设计。加强国内外理论课程的融合与衔接,建立国内外一体化的理论课程体系,显著缩短甚至取 消国外实训环节的地面理论课程学时;强化国内外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全程实践教学环节,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快实训环节的融入。

(2)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机制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一经建立,就要充分运用国际化视野,进行问题反馈和持续优化,使人才培养模式由静态向动态变化、由单一向多元优化。理论课程的通过率、实训环节的退飞率、学生科研创新质量等多种指标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据此形成一种持续优化的动态机制。

(3)一体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系设计。面向卓越飞行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学生学习、科研创新成果认定和评价的管理机制;面向国内外一体化培养,探索理论与实践课程学分互认、质量评价机制等。丰富飞行人才准军事化管理的工作内涵,根据国内、国外特点,建立既融合统一,又特点突出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4)国际化师资培训机制设计。国际化卓越 飞行人才培养是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利好。建立国内师资队伍国外轮训机制、国外飞行教师参与国内理论教学的交流机制、中文师资队伍与英语师资队伍的融合机制、行业师资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补充机制。

2.2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在已有的飞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与国外航校实训阶段紧密衔接、高度融合的 核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以下4个方面特点: ①中文与英文教学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双语化,并与飞行地面理论英文课程全面衔接;②理 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针对飞行技术专业特点,强化以问题引导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以事故案例分析为核心的讨论式学习;③理论知识与飞行实践相结合,将各种理论知识交叉融汇于飞行实践;④在实践过程的若干细节中反刍理论学习。

2.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为突出飞行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实践教学的国际化、多层次、全程化,构建“课程实验—模拟训练—飞行体验—飞行实训”四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密切结合核心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形成分层递进式、全贯通式课程实验体系。

(2)模拟训练。主要用于飞行原理教学和飞行实训准备环节,具有国际化、全程化特点,模拟训练应用于国内理论教学和国外实训全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飞行性能和动力学特性,熟悉飞行操作。

(3)飞行体验。面向卓越飞行人才培养,可以开展多层次的飞行体验实践活动。通过飞行体验平台开展协调能力测试与增强、注意力分配锻炼、错觉的产生与预防、工作负荷与应激管理等体验,培养学生应急处置能力。

(4)飞行实训。飞行实训环节由国外航校单独实施,全程化覆盖训练课程。

3 结语

新形势下传统飞行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工科”建设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明确差距,找准目标,去粗取精,凝聚精华,特别强调飞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使国内飞行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单一的职业培训为导向,逐步转为以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特别是以遵章守纪、飞行技术强、特情处置能力强的卓越飞行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苏侃,赖慧莉,干柠檬,姚林利.航空文化发展与飞行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航务周刊,2022(04):51-53.

[2]陈彦杰.努力提高海空飞行人才培养质量[J].政工学刊,2015(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