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农用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再利用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1
/ 2

浅析新疆农用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再利用现状与对策

屠海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

摘要:新疆是国内农用地膜使用量最大的省区,每年产生的残膜量也非常大,其回收方式却存在诸多问题,"地膜"已成为"地魔"。给本来就脆弱的新疆绿色生态农业环境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本文对地膜使用及回收现状、残膜回收再利用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用残膜  回收  再利用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农膜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农用残膜对农业面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针对地膜残留对土壤及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除了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合理、高效节俭用膜之外,采取废旧地膜回收是从源头减少地膜残留污染的关键。目前,地膜、棚膜等使用一茬就报废,残膜废弃物堆放在地头、回收站点或加工厂,污染风险大。给脆弱的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

1、农用残膜的危害

一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在耕作土壤中影响农机具的作业质量,进入水体造成沟渠堵塞。

二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三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这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散落于田间、道路、水体等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四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破碎的玻璃瓶还可能对田间耕作的人畜造成直接伤害。

五是包装物内残留的农药毒性危害

残留农药随包装物随机移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等造成直接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

2、地膜使用及回收现状

新疆是国内农用地膜使用量最大的省区,每年产生的残膜量也非常大,农膜覆盖面积常年达300万公顷以上。据新疆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地膜覆盖面积3631万亩(其中棉花2400万亩,玉米85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约17万吨,是农膜使用量最多的省区。地膜、棚膜等的广泛使用对促进新疆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和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农膜已是新疆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但与此同时,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地膜残留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隐患与现实阻碍。2021年12月《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治理里对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提出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健全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地膜回收率。2022年6月根据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反馈督察情况里,提到新疆农用残膜未有效治理,全区每年近100万吨农用残膜堆存,实际回收利用率不足20%,2021年地膜平均残留量比2020年有所上升,个别地膜回收利用企业违法填埋残膜。

3、残膜回收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3.1地方政府对残膜回收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残膜污染带来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对农民、种植户和合作社宣传不到位,农民回收残膜积极性不高。

3.2残膜回收机械的稳定性、适宜性、捡拾净度不高。残膜回收机械与农民拥有的动力机械不匹配,作业效率较低、回收成本高,迫切需要残膜回收机械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回收来的残膜混合物无法再利用,很大部分都堆积在田间,或者直接焚烧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3地膜回收利用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高,回收的残膜与秸秆、棉花、杂草、土混杂,含杂率高达90%以上。在残膜加工再利用环节,需分拣、除杂、清洗、造粒等多道工序,人工分拣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机械化分拣设备不成熟、耗电量大、成本高,导致加工再利用企业运行就亏损很多。大多已建成的废旧地膜加工厂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加工企业积极性不高。

3.4 降解膜的使用还有待规范,降解膜试验过程中存在防草效果差、使用量大、成本高等问题,还有一些厂家销售没有国家正规检测报告的可降解膜,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埋下隐患,因此降解膜的使用还有待规范。

4、地膜回收再利用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方管理机构、合作社及种植户的环保意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发动农民履行地膜回收义务,在春秋两季组织农户开展地膜回收。

4.2 加快地膜回收机的研制

联合农机科研部门、各地农机合作社开展科研攻关,根据各地不同作物类型、土壤特点、耕作习惯、气候差异等,尽快研发不同耕层残膜回收机,并加快推广。

4.3加强地膜回收加工能力体系建设

通过《新疆农田地膜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将农田地膜管理工作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农田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残膜回收网点和加工再利用企业,形成“地膜使用者+合作社+回收网点+回收再利用企业”的回收体系,提高农田残留废旧地膜回收加工能力。

4.4 加快残膜资源化再利用

多方面拓展棉田残膜资源化利用路径及使用范围,改变现有的再生塑料颗粒生产及利用模式,综合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发展木塑制粒,后续加工将木塑颗粒转化为木塑制品用于装修、环保物品制作及物流包装等,实现棉田残膜及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4.5 建立农用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明确规定农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局负责农用膜销售、使用、回收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农用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指导农用膜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

4.6再生料生产企业制定废旧地膜回收标准

督促废膜颗粒制造企业尽快制定废膜回收标准,按照不同废旧地膜净含量制定回收价格,保证企业有生产利润,促进企业正常运转,保证已经回收的废旧地膜全部用于生产废膜颗粒制造。

5结语

残膜污染治理是公益属性较强的工作,单靠技术人员研发机具让农民自发使用的方法不可行,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完善顶层设计,实现产、学、研、推强强联合。不断健全地膜回收再利用体系,提升地膜回收再利用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