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旗村的成功及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乡村振兴:战旗村的成功及经验

冯彦钊[1],何元斌[2]

云南财经大学,昆明 650000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乡中国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持续变迁,农业和乡村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及“十四五”规划中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乡村怎样振兴成为了热点问题。本文以战旗村的发展经历为主线,回顾战旗村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启示,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真实经验。

关键词:战旗村、乡村振兴、启示、经验

1.引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规划;在“十四五”规划中,更是用一个篇章的内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陈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同等重要,都是发展的主体,要充分进行政策规划,发挥农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城市反哺农村,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我国许多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空心村”问题,规划建设缺少统筹,现代化发展与传统乡村的冲突等[2]。而战旗村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对此进行详细解构,挖潜发展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和可行性路径模式,为我国发展乡村振兴正陷入困境的地区打破瓶颈、走出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提供典型示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同步实现了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德国、韩国、日本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乡村规划、发展、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众多成功经验启示。孟广文和Hans Gebhardt通过研究德国的乡村发展与演变,认为德国的主要发展历程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德开始制定乡村发展和更新规划,并实施"我们的乡村应更美丽"的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类、开发农业房地产和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3]。郭晓诺通过总结韩国的“新村运动”,认为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韩国政府的新村建设选择了正确的路径和目标,政府注意重点从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素质、保护农村环境、以农村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考虑着手,追求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4]。王玉莲则在研究日本的“新农村”建设过程, 认为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主要特点为以下几点: 1.政府作为主导方, 积极参与建设的全过程。 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政府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 参与过程强调自主自立。3.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始终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4.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突出强调“三农” (这里的“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户)协同工作的作用。5.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政府为从事农业的实体提供各项优惠措施和完善的融资制度, 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5]

2.2国内研究现状

刘彦随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6]

廖彩荣和陈美球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7]。 贺雪峰认为当前中国仍然处在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然不是要对已经得到较好发展的乡村和具备较好发展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锦上添花式的建设,而是要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雪中送炭;显然也不是要为具备进城能力的农民提供更多利益,而是要为缺少进城机会与能力的农民在农村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不是及不能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8]。龙华楼则从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9]

3.战旗村简况及发展历程

3.1战旗村简况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植根于川西平原之上,地处都江堰首灌之地。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取名战旗大队,后为战旗村。全村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0亩,辖9个村民小组,529户、1704人。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89人。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村庄,种植业、服务业、旅游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其发展历程与乡村振兴融合、农业供给侧改革融合,城市与农村、农民之间的交流融合。

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和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20年4月,战旗村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3.2战旗村发展历程

从1965年兴修水利至今,战旗村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最重要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农村合作社在战旗村发展起来,有效解决了劳动力分散、生产工具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战旗村继续走在前列,坚定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先后创办了机砖厂、酿酒厂、复合肥厂、豆瓣厂等 12 家村办集体企业。村级集体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战旗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红色战旗:村庄资本积累的过程

战旗村从1965年开始兴修水利,打出“沟端,路直,田方正,树成行”的口号,其本质就是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沟渠笔直、村路发达、农田方正、树植茂密。沟渠的裁弯取直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耕种农田的面积;村庄道路的建设不仅利于农民耕地的快捷性也利于与城市的交往方便性;农田的规整有利于灌溉,从而提升耕地产量;树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住风灾、虫灾,进而保护耕地,提高产量。在得益于都江堰第一灌的水利条件下,用当地人的一句话说“旱涝保收”,战旗村发展程度较好,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储备粮。

(2)金色战旗:村庄产业的基本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战旗村继续走在前列,坚定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集中力量先后创办了机砖厂、酿酒厂、复合肥厂、豆瓣厂等 12 家村办集体企业。

村级集体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战旗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集体卖掉积累的几十万斤储备粮,将储备粮变成现金、变成投资,投入到集体企业的建设当中。正是有着丰厚的资本积累,激励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包产到户后,集体积累的资本得以完整保留下来,仅仅将第一产业既农业包产到户。同时发展的企业也是本村的农产品加工,成本较低、且劳动力充裕。例如豆瓣厂的发展,本村原材料充足,且因为地处都江堰第一灌区,水质较好,利用豆瓣的发酵生产。而办厂需要的土地也是集体土地,办厂需要的劳动力都是有丰富经验的本村人。除此之外重要的是“郫县豆瓣”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知名度高,且在当时并未有商标使用权一说。因此、投资、技术、品牌这几要素成就了村企的发展壮大。

(3)绿色战旗: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自2003年开始,战旗村集中协调土地资源,统一规划推动乡村经济进一步振兴。为了探寻村庄在新世纪如何发展,村干部实地调研了华西村、刘庄村、南街村、宝山村。村干部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听专业解说讲解,加以亲自询问当地村民,游客多的地方还会对游客进行访问。经过多次的实地调研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些发展成功的村子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土地高度统筹”。在回到战旗村后,村干部就着手做村里土地统筹的工作。但是,农地分下去容易,再次统筹起来实属不易。村干部开始学习《土地承包法》,开始逐渐动员村民。一个小队一个小队的播放带回来的宣传片,一次又一次的带领村民实地调研,最多一次竟带领了100多人去宝山村参观、调研。经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经过2003年、2006年、2009年的三次统筹工作,最终将村里九个队的土地全部集中。并对水系、道路重新进行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发展,充分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在集中土地工作进行的同时,引进人才、引入资金,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优化生产体系,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思路,做强做优绿色产品品牌,建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800余亩。优化经营体系,组建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入京东云创平台、“人人耘”智慧农业,培育省市著名商标品牌3个。 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榕珍菌业、满江红等16家企业,延伸产加销链条;建成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4)多彩战旗:乡村振兴的扬帆起航

进入代21世纪,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工业文明时代转型为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空间生态资源就是要回迁到大自然的生态之中。

战旗村坚持产业富民,发挥妈妈农庄等项目带动作用,打好陶艺坊等乡村十八坊传统文化牌,聚商业、汇人气,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联通城乡两头、农业内外,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产出效益;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释放村集体经济红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坚持生态先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闭5家污染企业,实施土壤有机转化和高标准农田整治1000亩。 坚持涵养新风,引入“同行社工”等社会组织,开展国学诵读、文艺表演、百姓讲堂等活动,培育形成友善淳朴、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的战旗村新风尚。

4.战旗村成功的经验分析

4.1先天优势

1.艰苦奋斗,追求幸福的传统

战旗村建立之初就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典型,无论是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都是典型;到后来种养结合,既种庄稼又养猪;再进一步,发展社会企业。是一贯先进的村子,从始自终拥有着艰苦奋斗与伟大斗争精神。村干部及农民本身都有着自主发展,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景。并不是在一个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机会机缘巧合而发展起来的。

2.因地制宜,发展村庄特色产业

因为处于都江堰水利系统中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两千多年的人文熏陶,战旗村最初的企业发展都是依靠本村既有经验与原料。豆瓣厂、酱油厂等等,发展这样的农村工业,技术要求低,原材料丰富,加工成本低,加工经验丰富,本村劳动力充足。使得战旗村最初的工业化成本降低,得到快速发展。坚持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链的理念组织经济工作,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4.2后天经验

1.村干部带头,基层引领发展

1965年建村以来,战旗村八任书记接力,打造出一个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典范村。新世纪以来,战旗村在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土地整理、集中居住、乡村旅游、城乡互动、群众文化、村民福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战旗村的发展可以分为起、承、转三个部分。起首先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战旗村最初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础;而正是农业的良好发展使得战旗村后来的工业发展有了殷实的资本。承则是在包产到户时,只分集体土地,未分集体财产,集体财产的完整继承使得最初的加工厂得以发展。转是又将土地统筹起来,发展集体经济,进行村庄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始终坚持村党总支“核心引领”作用,大胆创新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2.搭乘政策的列车,改革激发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战旗村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上级部署,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集体资产股份制、农村产权交易等“五项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全面盘活沉睡资产,着力推动农村资源入市、城市资本下乡,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初步实现了产业得发展、农村得治理、农民得利益。

3.分阶段发展,顺应发展潮流

战旗村的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结合实时的需求、顺应发展潮流。当前发展阶段,抓好乡风文明。贯彻“农村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重要指示,狠抓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涵养乡风文明,不断增强乡村软实力。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内育外引,实施四新联培活动,引进外资一批新乡贤、“土专家”,形成战旗人才“聚宝盆”效应。

5.总结

1965 年刚成立的时候,地处“三不管”地带的战旗村背着 700 元债务,所谓的集体资产就是 1 间破房和 3 条破板凳。到2017年,村集体资产达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比起宏大空泛的“模板式”描述,战旗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乡村发展的独特之路。

战旗村始终秉承“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理念,坚持“村庄规划先行,依法民主治村,依靠产业兴村”的思路,以改革求出路,以创新促发展,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在土地资源整合、土地集中经营上做文章。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主导的农业产业,以妈妈农庄、第五季香境商业综合体、乡村十八坊、吕家院子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战旗村对村内资源不是通过一次性契约进行长期流转“以稳定投资者预期”,而是对价值显化的资源及时进行重新定价,拓展村内资源权益,所获得的收益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我们得到最大的启示是乡村发展应从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需求出发,让农民切实拥有自己的自主发展权。

 


参考文献:

[1]徐宏潇.习近平乡村振兴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施机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4):25-29.

[2]任彧. “共同富裕”助推战旗村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

[3]孟广文,Hans Gebhardt.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地理学报,2011,66(12):1644-1656.

[4]郭晓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48-51+57.

[5]王玉莲.日本乡村建设经验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06):24-27.

[6]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7]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795-802.

[8]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19-26+152.

[9]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1] 冯彦钊(1997-),男,内蒙古赤峰人,汉族,云南财经大学2020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产业发展。

[2] 何元斌(1971-),男,云南腾冲人,汉族,云南财经大学物流与管理工程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不动产经济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