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协商文化助推我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培育协商文化助推我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李梦伟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协商民主”和“社会治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的新的思路和主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科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人民政协制度是以协商为特色的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我国,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民主有协商,政党制度有协商,基本民主有协商。协商文化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孔子在早期的治国思想中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从古代的治国思想就开始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倡导求合作、达共识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在传统文化和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和改革,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延伸和传承。民主协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源力,在当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式错综复杂的关键时期,积极有效的协商民主和协商文化传承是提升社会各界凝聚力、汲取人民群众智慧的有效措施,是保持持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路径,培育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协商文化,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应有之义,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

一、协商文化是人民政协永恒的底色

(一)协商文化是民主协商制度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自1949年成立以来,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协商机构,7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厚的协商基础,为协商文化的培育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协商文化是以“协商”、“民主”为理念的文化,回答“为了什么、怎么做、如何运行”等问题,主要蕴含着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承载着协商主体对协商制度的认同和肯定。社会主义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协商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是中国民主协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

(二)协商文化是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源性力量

协商文化贯穿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对协商文化建设提出了“平等协商、有序协商、真诚协商”的要求,人民政治协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与社会治理强调“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价值理念相吻合。协商民主通过广泛参与、有效协商的方式寻找最大公约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凝聚能力,最大限度的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大力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协商文化,将大大提高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意识,是新时代推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内源性动力。

二、协商文化视域下的东莞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点转到城区,发挥市一级统筹协调以及资源和技术优势,更为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中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1年东莞市制定《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体现了国家社会治理要求在基层的落实,进入“双万”新征程的东莞人才荟萃、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人才流动频繁,技术创新和信息科技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逐渐探索以协商民主为底色的市域治理现代化体系。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行政架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较早、较多地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治理难题,较广、较深地进行适应东莞发展的社会治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东莞市域社会治理的困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东莞,目前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超过70%,使东莞形成了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压力巨大、任务繁重。

1.外在社会治理问题错综复杂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就业问题突出,公共安全形势复杂,特别是新冠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互联网新经济领域纠纷风险持续集聚,电信网络找等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再加上“城中村”等历史遗留隐患存量增加,是我市面临重大风险隐患。

2.外来人口参与度低

东莞市作为制造业城市,外来人口超80%,外来人口涌入数量居全国前列,“新莞人”在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东莞活力的重要元素。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活力,但也增加了城市治理难度,外来人口居住场所变动快、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部分基层单位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缺乏重参与、重感受的执法意识,存在以罚促管的现象带来双方关系对立,增加了基层治理的难度。

3.关系疏离的陌生人社会

东莞作为外来人口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较难建立浓厚的邻里关系。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型的熟人社区不断瓦解,有购买能力的人逐渐从原本的熟人社区走进大型现代化社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们彼此熟悉又陌生,较难建立具有粘合度的社区;原有的老社区也因村民的搬离住进多种多样的租客,再次成为一个离散的社区,“拼盘式”的社区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业态。

4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口流动大、互联网纠纷、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社会问题都需要加强社会治理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

(二)协商文化市域下东莞市域社会治理路径

1.坚持党建引领,把准社会治理“方向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专门出台《关于构建基层组织新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的意见》,突出巩固和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大力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善治格局。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运作机制,推行村(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和经济联合社理事长“三位一体”制度。

2.坚持多元共治,打好社会治理“组合拳”。注重社会各阶层、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平台搭建,积极开展外来人员和党员参加村(社区)“两委”选举试点工作,畅通参与协商的渠道。同时加强成效社区协商,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打造“先锋号”、“莞香花”等群团工作品牌,充分调动企业、社区、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整合各项社会资源支持社会治理,创设了协商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体系。

3.坚持以文化人,用好社会治理“润滑剂”。立足特殊的东莞市情,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东莞实有人口逾1300万,其中流动人口超1000万,积极推进各社会群体融合,大力推行“平安文化”建设,让“平安”理念深入人心。印发《东莞市关于推进平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统筹推进全市平安文化建设工作。创作全市平安文化建设标识,组织开展平安文化亮灯活动、平安文化“小精灵快闪店”等活动,在全市营造平安东莞良好氛围,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跨地区共同开展社会治理新路径。

4.坚持科技支撑,做好社会治理“指挥部”。市委高度重视发挥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二标四实”信息采集工作,完善网格管理机制,组建网格管理员队伍,强化隐患排查管理等工作机制,将大量治安隐患、消防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5.坚持化解矛盾,唱响社会治理“和谐歌”。以多元主体、多元共治的治理视角,基本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商事调解有机衔接,政法委、法院、司法、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协调联动的“矛盾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医疗纠纷、金融消费纠纷、劳动争议、家庭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普遍建立,此外,还成立莫满水等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在异地商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纷中心,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6.坚持数据治理,答应疫情防控“阻击战”。综合运用“智网工程”等网格化、信息化手段,坚持以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通过全力推进“智网工程”,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组建“三人排查组”,建立社区、企业、出租屋三方联动机制,核查重点人群,坚持柔性管理,切实体现东莞温度。

三、协商文化助推我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思路

文化是人类长期生产创造的产物,是人的生活习惯、规范等符号的总称。新时代的协商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在新时期培育和建设协商文化必须与制度建设融为一体,基于理论立足实践,扎实推进“有事好商量”工作,在多重文化实践中探索新时代协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路径。

1.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培育以红色红心为底色的协商文化

思想理论学习是指导和引领实践的重要力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一根本方向,坚持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深化学习党的理论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从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从我国革命发展中汲取力量。充分武装各单位干部、政协委员、新阶联人士等,培育好协商主体,推动协商文化建设。

2.搭建多元联动平台,丰富协商文化成色

协商文化的培育和传承需要多群体、多渠道为载体,在实践中丰富协商活动,拓展协商内涵,培育协商习惯,形成协商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搭建多元化协商平台。遴选理论知识扎实的委员组建宣讲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党的故事、政协故事,在民众中培育协商文化的沃土;依托现有政协委员工作室资源建设协商文化阵地,搭建诸如云协商、移动协商等新的协商载体,聚焦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协商活动,调动委员和民众积极性,切实做到“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打造丰富多彩的东莞协商文化。

3.加大宣传力度,让协商文化走进大街小巷

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等宣传阵地的资源和力量,聚合委员力量,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政协故事,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开展便民服务、公益服务等方式进社区、进家庭等方式,让协商民主走进千家万户,营造“人人懂协商、事事要协商、处处有协商”的浓厚协商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民众积极,增加协商文化活力,打通民意反映最后一米,增强民众对协商制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http://www.dg.gov.cn/.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 张保伟.影响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3-60.
  3. 刘永巨.培育协商文化 滋养高质量履职[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21(4):43-47

作者简介:李梦伟(1986年10月),女,山东枣庄,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专任教师,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社区治理、智慧养老。 邮寄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156号富民商务中心14002室。联系电话:15210691420 王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