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协同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双线协同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赵铃娟

浦江县檀溪镇中心小学  322208

[摘要] 义务教育阻碍农村学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师资队伍,城乡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素养。开展同步课堂,以师徒结对模式开展备课研讨,联通城乡学校,实现远程互动教学,为农村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互动交流平台。采用四磨一理教学模式促进农村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缩小城乡教学差距。

[关键词]同步课堂,学习环境,课堂协作

在集团化办学+同步课堂的教育帮扶过程中,我们力图建立一种“内生型”教育帮扶机制,培养属于农村学校自己的优秀语文教师队伍,从而变“外部输入”为“内生发展”。集团化学校+同步课堂,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开启了新思路,

一、学习环境同步

(一)硬件同步

城乡两校都按技术设备要求配置了专用的录播教室,借助“教育网视频点播平台”和“小鱼易连平台”,实现了音视频同步交互、课件同步呈现、课堂教学录像等功能。两校区教师积极开展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在教学的各块领域实践探索。

(二)课程同步

“同步课堂”从课程内容、形式、时间、过程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实验小学在原有的国家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在线同步实施。

(三)师徒结对

我们精心甄选试点语文教师,借助城区总校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优秀的专业精神,激发农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城乡师徒结对青蓝工程。

二、课堂协作同步

(一)师徒共备齐探讨

1.全景式备课:单元整合,思维导图

“一校两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基于“1+4”中心,定位4要素20视角n观察点。 “同步课堂”需改变教师之前重文字与篇幅的线性传统备课,变为“思维导图备课”。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科、学期、单元、节次的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网络,明晰知识结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理顺教学思路。

2.三段式备课:尊重差异,包容合作

针对两校区间学生学情不同等因素,同步课堂初期采取“三段式”备课方式。第一,由实验总部的主讲教师先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备课;第二,主讲教师将教学设计发送给檀溪校区的辅助教师,辅助教师根据本校学生情况红色标注不可实施或难以实施的部分;第三,双方教师通过视频交流的方式,探讨、修改本次教学设计,制定出适合双方学生的合理教学设计。

3.反哺式备课:蕴生风格,彰显个性

通过理论引领,实践指导等方式,青年教师的备课水平、课堂掌控能力、课堂评价机制等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青年老师根据两校学情,模仿主讲教师备课模式,进行独立备课,主讲老师再进行相应指导。

4.中段式备课:融会贯通,个性发展

拓展性课程的课堂不拘泥于常规课堂,相较之下,学科性多样化,机动性更强。那此类课堂,老师是怎么备的呢?两校区间采用的是中段式备课,由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一人备一半,前半段整体素养由主讲老师备,后面半节实践操作课由助教老师备,这种就是合作型备课。

5.共研式备课:自主探究,共享提升

“共研式”备课多用于开展教研活动时。采用双方教师视频交流的方式,针对文本,围绕学情,相互切磋,互问互答,问问答答,一起琢磨。文本研讨时,师父固然要多教,要发表多种见解,徒弟也要发表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据任教的班级、具体的学生来处理问题。

(二)多样课堂齐开展

辅助教师的精准扶弱,既要根据学情前测与分析,更要依照课堂动态与研判。针对学习目标任务,创设具有现实价值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借助资源与技术平台设计多元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

1.问题情境式:巧用问题铺思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校教师“满堂问”“一问一答”和“教材依赖”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还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并没有进入预设的思维轨道。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情境设置脱离了学生实际。

2.思维可视化:抓准学习重难点

利用学科思维导图,系统归纳思维。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展示个性的思维方式,取长补短。“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实现了“记忆图像化”“知识结构化”“解题模型化”,能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3.小组合作式:平等尊重主动学。

“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教师广泛使用,但多注重形式,没有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学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或“听组长讲解”的状态。

4.覆盖引领式:主讲教师授经验

学校开展音乐、美术课等全科覆盖,主辅双方教师采取三段式备课方式,由总校教师c位授课,我校教师辅助指导,使我校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主要解决薄弱学科的师资问题。辅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之余,将课堂中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行为都做记录,课堂观察以学习。课题组出于观察的需要,遵循理论的逻辑,将课堂观察定位4要素20视角n观察点。

5.研磨提高式:共同参与研讨体

 “试教——分析―――研究”这个过程还要循环,在一次次的循环研究中,同步课堂下的师生互动实现了从“一元简单结构”到“多元复合结构”的突破;就师徒结对的目标而言,学校实现了教师素养提升从“割裂叠加”到“系统分层”的突破。

三、评估同步

(一)一对一捆绑式师徒结对,捆绑式教学模式,提倡无缝对接,资源共享,促进两校教师共同成长,两校学生共同进步。

(二)一促一奖励式:“同步班级”两校授课教师均能在各自学校都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工作中都予以加分。

(三)一带一展示式:每学期,集团将开展“同步课堂”示范课,集团将从授课师徒中选择表现最佳组开示范课,作为集团公开课予以加分。

同步课堂创新了“二三四”基本教学模式,促进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二”是指城区学校班级和农村学校班级两个场域空间;“三”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互联阶段;“四”是指作为城区学校的师生双方和农村学校的师生双方四个参与方。两校区协调同步了日课表、作息时间表、试点班级及课程,积极开展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在教学的各块领域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淑玲.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以河北省为例[D]. 继续教育研究, 2015.

[2]罗彧涵. 通山县农村小规模学校“联校网教”教学模式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