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引向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将课堂引向生活

胡丹丹

浦江县实验小学

一、我的微发现

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发现课堂渐渐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是,我发现,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课堂呆板程序化的现象。

1.学生层面,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千篇一律的语文课没有创新,学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教师层面,课堂过于循规蹈矩,缺乏灵活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有一部分年长老师的教学模式仍旧拘泥于老师讲授、学生倾听、课后作业、作业讲评这几个单调、枯燥、乏味的环节。

3.其他层面,本末倒置,重形式轻实质,有活动没有体验,忽视了课堂生成,几乎没有师生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常常是教师的嘴、学生的耳,封闭学生的嘴,禁锢学生的思维,课堂看起来安安静静,其实死气沉沉。学生缺乏参与体验的机会,个性和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实现不了教学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二、我的微改革

基于此,我以为,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才是我们语文老师要致力追求的境界。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我的微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我的做法】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

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我的做法】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

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的做法】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