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科学教学的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创新——小学科学教学的活力

唐静

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花园学校  225002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入背景下,对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显著提升,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之外,还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实现综合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全面创新教学理念与水平段,为小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促使学生发挥自身导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科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活力;

     科学作为启蒙小学生智慧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有着而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当前教育全面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使整个科学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小学科学教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1.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科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一直认为是次重点学科,学生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数学或者语文重点学科教育上,科学的课时量所占比例比较少,还会面临着被其他学科教师占课的问题。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真正授课的节数少之又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基本都是围绕着考试考察的重点开展教学,并没有花更多的心思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上。通过这些情况,直接证明了学校与教师之间对科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进而限制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过于枯燥。

1.2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为了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且具有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保证学生能够活跃当前教学氛围,提升课堂参与度。然而当前小学科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直采取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不断重复基础知识,传授科学现象,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1]。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笔记去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科学的创新发展。

1.3教学与实际缺少联系

根据科学学科性质分析,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只有经过了大量科学理念的实践后,学生才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根据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将会受到实验设备、实验场地以及教学理念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内容中一直处在空缺状态,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列举例子来代替实验教学,但是选择的内容缺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使整个课堂的学习失去了活力,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2.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活动力的有效策略

2.1建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中大部分知识都是源自于生活,所以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应用早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探索,建立起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件或者场景去发现科学现象,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教师应当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将科学知识更加生动且想象的展示出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2]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命离不开》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小学生认识到水是动物、植物以及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命活动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一基础上,能够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掌握提取物体内水分的方法。而水是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的液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的思考,让学生们回想自己生活中与水有关的事物?学生们踊跃回答教师的问题,说道每天自己都需要喝水,并且家中养的小宠物也需要喝水,同时种植的植物也需要定期的浇水。在学生们发言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得出对应的结论就是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水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去探索提取蔬菜、水果中水分的方法,保证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本节课知识,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2构建科学的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们分析同类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隐藏的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对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总结出科学学习的规律,掌握同类事物的共性与特性,促使学生对同类事件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小学阶段认知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对问题的全面分析[3]。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昼夜对动植物影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花园或者动物园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一个轻松且活跃的课堂,保证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这一基础上,可以生动且形象的为学生们展示昼夜植物的变化以及动物的活动情况。通过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关系以及影响动植物生活的条件?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探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的质疑精神显著提升。

2.3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活跃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德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培养与教育。因为科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脱离实践开展教学,学生无法准确且深刻的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建立起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习充满活力[4]

例如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蜡烛,而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背后蕴藏着科学知识,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这一知识点,可以提前准备一根蜡烛。在课堂上,先带领学生们分析没有点燃的蜡烛,随后将蜡烛点燃,让学生们仔细的观察,将每一阶段的变化记录下来,通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同时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保证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4.结束语

    根据上述文章叙述,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手段,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小学生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保证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浅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0):187-188.

[2]黄继玲.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策探寻[J].学苑教育,2021(28):67-68.

[3]王耀东.科学课堂  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浅谈《学讲计划》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68.

[4]张继合.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路径分析[J].学周刊,2021(2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