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宫殿意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28
/ 2

唐诗中的宫殿意象

李昭鑫,张健

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内容摘要:宫殿在唐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诗中对于宫殿的描写具象饱满、意蕴深厚。古代帝王为了彰显皇权威仪,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需求,常常建造大型的宫殿,因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往往出于政治的需要,所以可以通过唐诗中的宫殿意象,窥见唐代历史的变迁轨迹。另外,宫殿意象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值得让人回味,它与作者的命运遭际密切有关,所以,还可以通过唐诗中的宫殿意象的描写洞悉诗人的心路历程,也为后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历史的兴衰荣辱提供启示。

关键词: 唐诗;宫殿意象; 盛世繁华; 时代悲歌

《太平御览》居处部引《说文》曰:“殿,堂之高大者也。”[1]殿在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能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贵。唐都长安大兴城以隋朝遗留建筑为主体而建,保留了隋朝宫殿建制有意凸显“皇王之邑”的气魄。[2]正如骆宾王于《帝京篇》中描绘的一般: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3](《全唐诗》卷七十七)宫殿意象在唐诗中频频出现,寓意不凡,下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宫殿巍峨彰显盛世繁华

从初唐到盛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兼容并蓄,正如杜甫《忆惜二首》之诗所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全唐诗》卷二百二十 )。大唐气象使得唐代的建筑焕发出“天朝大国”的风范。

“殿陛高于平地四十余尺”“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阁殿之间“飞廊”相接。这样形象魁伟、气魄雄宏的规模,是汉未央宫彰显的大汉气概,其规模之宏大磅礴令人咂舌。唐宫建筑在规模、建制等方面可与之媲美甚至远超于此。“大明宫的国宴厅麟德殿,面阔十一间,承重墙就占了两间,中殿山墙厚约5.5米左右,筑出双层楼阁。体量的雄伟,高度的巍峨,以及造型的高低错落,飞廊亭台的勾连转折,动人心魄。”[4]唐朝宫殿意象的磅礴的气势、恢弘的建制、雄伟的气象在诗歌中有丰富的描写: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朝臣们排队步入宫殿,异邦万国的使臣汇聚于此,一齐向着在高高在上的皇帝跪见朝拜,画面盛大,气象雄浑壮阔,宫殿所透露出的雄宏魁伟的气魄,让人心生敬畏,使天下万民臣服。王维的《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中写到:“万国仰宗周,衣冠拜[1]冕旒。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祖席倾三省,褰帷向九州。”(《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七 )庄严肃穆的皇城,群臣觐见,洋溢着万国朝宗的骄傲与壮美。生逢盛世,诗人们所见的是伟大时代下建筑的繁华壮美。沈佺期的《长安道》写到:“秦地平如掌,层城入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全唐诗》卷九十五 )宫殿高壮雄伟,错落的层城,让人仰视。俯瞰全貌,从宫殿到楼阁,视野不断扩大与拉进,高耸入云的宫殿与热闹繁华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肃穆的宫廷与热闹的街道,构成一幅和谐的社会美景图卷。

宫殿倾颓流传时代悲歌

唐代后期,国力衰微,安史之乱的爆发,加剧了唐王朝的没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宫殿盛景难续,从曲江池畔到东都洛阳再到唐宫内院,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中这一一句以形象化的笔触高度概括了这一切,夕阳近黄昏,隐喻了大唐帝国日薄西山,盛世辉煌即将成为过眼云烟。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载:“唐曲江,开元、天宝中,旁有殿宇,安史乱后尽废圮。曲江宫殿安史之乱后圮废”,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诗歌中反复哀叹,《曲江三章章五句》中云:“比屋豪华因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 ),诗人心如死灰皆因昔日曲江滨岸盛景难续;《哀江头》中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内心悲苦的“少陵野老”潜行于曲江之畔,于春日新绿中看到的竟是殿门紧锁的残酷景象,细柳新蒲越是绿意浓浓、生机盎然,越发凸显世事沧桑的无情,诗人内心的惆怅是双重的,既惆怅个体的不幸,也惆怅王朝的衰落。

通过杜甫的诗篇,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洛阳城两次被兵火所毁,一次是天宝十四载(755年)毁于安禄山,一次是乾元二年(759年)再毁于史思明,安史之乱的战火焚毁的不仅是唐宫建筑,更埋葬了一段盛世文明。

唐宫内景更是荒凉、死寂,不复往日的繁华与壮美。白居易《长恨歌》叹:“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荒凉的宫殿,秋草杂生,落叶落满台阶,无人清扫,红颜衰老,新添白发,殿内流萤飞过,辗转难眠,孤灯挑尽,直至天明,衰落荒凉之景,带着数不尽的忧伤。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5]“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6]唐诗缘事而发、缘情而叹,时代的变迁轨迹、人事的兴衰荣辱皆在诗篇中被勾画留痕,借由唐代宫殿意象,可以窥见盛世繁华,也可以想象末世衰败。唐代宫殿与唐代诗歌的关系是复杂而紧密的,可供挖掘的点、可供思考的空间是广阔的。立足当下,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去回望,不仅生发感慨,更留下沉思, 唐诗中那些化为了虚影的“宫殿”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参考文献

[1]李昉,李穆,徐铉等编纂.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853.

[2]林徽因.中国建筑常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97-98.

[3]本文所引唐诗均出自《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林徽因.中国建筑常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99.

[5]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古诗文网 https://so.gushiwen.cn/guwen/

bookv_46653FD803893E4FC800C748EC2F3ADE.aspx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21.

[作者简介]:李昭鑫(2002.06—),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本科在读,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2020级学生。 张健(2001.02—),男,汉族,重庆奉节人,本科在读,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2020级学生。

指导教师:周凤莉,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徐蔚,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

基金项目:唐诗与美学交融视域下大学生审美鉴赏与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221023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