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的现代传承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3

古琴文化的现代传承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卢敏,张海燕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自“申遗”成功后,古琴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古琴文化逐渐复兴。在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政府力量有力引导下,各地高校积极响应,承担起传承和传播古琴文化的重要责任。古琴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有利于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琴文化;现代传承;教育价值

一、引言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等,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必配之器。古琴流传在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厚重悠久的历史赋予古琴丰富的成果和内涵,古琴文化不仅包括琴制、琴谱、琴曲、琴律、琴歌、琴人、琴论、琴派等内容,还涉及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甚至涵盖辞章、乐律、典籍、金石、书画、阴阳、术数、民俗等诸多传统文化领域[1]。古琴在“左琴右书”“剑胆琴心”的传统文人接续传承下,积淀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和人文精神,古琴文化蕴含着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哲学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为人处世谦和雅正的君子德行。

改革开放后,在应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文化侵略的政治话语中,国家需要建立以本土文化符号为主的文化象征系统,加强个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国家对社会的动员能力。自带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丰富性的古琴便是首要之选,于是古琴在国家话语中得到了认可。自古琴非遗申请成功后,在政府力量主导下,民间力量支持和市场经济力量带动下,古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这一充满历史神秘感的乐器产生了好奇和兴趣,社会上兴起了一阵学习古琴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琴文化,古琴文化正在逐渐复兴。

二、古琴文化现代传承

(一)民间传统力量和市场经济力量的碰撞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热爱民族传统音乐的老一辈民间传统琴家们响应国家号召改造旧文艺,他们进入国家音乐院校建立现代琴学,以自身品德和涵养传道授琴,参与全国范围古琴资料调查,推动古琴非遗申请,整理打制古谱古曲,创作古琴新曲,改进斫琴工艺,改革丝弦为钢线,为古琴文化的现代传承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但他们内心坚持古琴文化传统传承理念,对于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学习的方式及社会公演的传播形式,查阜西等传统琴家在内心深处也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同时反对古琴为迎合大众而媚俗。

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包括文化艺术领域。嗅觉灵敏的市场经济力量自然会参与复兴古琴文化的热潮。一时间,良莠不齐的各路琴人开设琴馆琴社,古琴大赛、古琴考级也迅速流行起来,一些企业开始开发和营销与古琴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很多地方开始挖掘当地古琴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市场经济这股力量通过产业化运作手段,提高了古琴的社会知名度,将古琴文化引向大众化,但文化传达的深度和内涵不足,且存在不少讽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批判声音。

(二)山林派与学院派的相互交融

清代学者戴兰崖划分习琴群体为高人逸士山林派、江湖卖艺江湖派、文人雅士儒派,现代琴学家李祥霆先生把古琴音乐思想分为艺术琴和文人琴[2]。而本文讨论的山林派指在社会民间,应家学渊源习琴,经传统琴学流派师徒传授,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文人情怀的琴人琴家;学院派指经音乐院校古琴专业培养,毕业后以演奏古琴为职业和事业的专业演奏人才或艺术家。山林派和学院派是当今社会传承古琴文化的两条重要途径,两派对古琴文化的理解和侧重不同。山林派侧重古琴的文化属性,传承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弹琴追求古琴艺术情感表达的自由性和个性化,学琴授琴沿袭口传心授,热衷于琴友小型雅集。学院派强调古琴的器乐属性,学习西方音乐思维模式,将古琴作为一门乐器来研究,注重乐理研学,创新融入其他乐器,演奏古琴强调节奏、手速、吟猱虚实等表现力,兼顾音乐表达的可听性,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热衷于参赛、办音乐会。两派虽然对古琴传承追求不同,但彼此并非对立和割裂关系,反而在相互交融和借鉴,在文化修养和琴技琴艺中寻求平衡。

(三)古琴文化进入现代高校传承

古琴文化的传承主流是各流派民间传承,由于社会剧变,民间传承日渐式微,古琴进大学不失为古琴文化传承的有效保护措施。古琴教学进入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历史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诸城派琴家王燕卿在康有为的推荐下进入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诸城派琴家王心葵应蔡元培的邀请进入北京大学传授古琴,学院派古琴开始形成。20世纪50年代,查阜西、吴景略、管平湖、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喻绍泽、杨新伦等一批琴家陆续进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沈阳、广州等地的音乐院校任教,为学院派古琴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了龚一为代表的第二代学院派琴家,巫娜为代表的第三代学院派琴家[3],为古琴文化的核心传承储备了人才,总体上形成了老、中、青阶梯队伍。尽管琴家辈出,但始终在小范围流传,社会对大众古琴文化认知极低,对古琴需求有限,早一些古琴专业学生毕业后改从他行。直到2003年古琴申请非遗成功,社会各界才掀起了一定的古琴热,古琴专业的优秀师资开始变得供不应求。

古琴文化在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成立古琴社团、开设古琴体验课或选修课程、组织雅集、举办古琴音乐会、邀请古琴名家现场演奏、办文化讲座等。新世纪初,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陆续成立古琴社团,开展了知识展览、文化讲座、音乐会、日常教学、学术论坛、雅集等活动。2002年《古琴艺术申报书》的工作计划包含在综合大学开设古琴选修课,采取学分制,聘请古琴家授课的内容,但具体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如期落实。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配合节日宣传,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主办“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北京地区综合性大学举行;之后几年该活动进入陕西、山西、江苏、浙江以及港澳地区的高校; 2010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牵头举办“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进百校”大型系列活动,受邀的古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由吴钊、丁承运、李祥霆等古琴大师[4]。在非遗保护传承的背景下,由政府部门力量主导,各地区高校积极响应,承担起传承和传播古琴文化的重要责任,这一系列活动也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热烈欢迎。

三、古琴文化在高校传承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周朝贵族教育体系要求学生研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 “乐”尤其以琴乐最为古人推崇。现代大众教育体系也提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艺术学习对德育、智育、美育等都有很大帮助。《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 1号文件)中提出要重视艺术教育,“普通高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5],音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古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传统文化推崇的君子气质,相较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更具有载道化人,修德启智、涵养性情、陶冶情操的作用。古琴之音典雅质朴,余韵悠长,直抵人心,能够抚慰疲惫的心灵,舒缓焦虑的情绪,受到古琴艺术的浸润,能使内心处于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和优化。而且,习古琴未必有幼功,要求习琴者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心智相对成熟,大学阶段正是习琴的最好时期。在高校里,推广古琴艺术教育,传承古琴文化,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有利于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氛围建设

中共国务院2017年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重点任务之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高等教育无疑是重要环节。在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背景下,高校要响应国家号召,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开展落实文化传承相关工作,加强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建设,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古琴构造巧妙,音域宽广,方寸古琴便能传达丰富的情感和微妙的情绪,古琴成为传统文人抒情写意、修身养性的必备器物,而古琴在传统文人的传承中成为文人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琴道文化。古琴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习惯和处世观念,可谓之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可成为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展开一系列古琴文化的传承工作,增强古琴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引导他们接触古琴,感受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领悟古琴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在高校校园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面对西方强势的文化输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价值取向,高校应该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纳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不断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教育,使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有独立的审美判断标准,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不至于被强大的西方话语所裹挟而失去了民族文化自信。古琴伴随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流传至今,积累了三千多首古琴传统曲目,与古琴相关的文学经典、艺术作品、美学论著等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文化遗产展示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审美、品德操守、人文精神。通过普及古琴文化知识,高校大学生增加了接触古琴文化的机会,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多地了解,促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越来越多大学生从心底里尊敬和认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自觉主动地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能够总体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资助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乡村治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100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敏,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2020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张海燕,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1] 彭岩.高校古琴文化传承模式新思考[J].音乐传播,2016(01):94-97.

[2] 程澄.古琴艺术传统传承方式与学院教学之比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 施咏.古琴音乐文化的校园传承[J].音乐传播,2014(04):48-51.

[4] 王姝懿.古琴艺术在高校传播文化价值[J].内蒙古教育,2012(07):63-64.

[5] 吴晶,胡治江.民族音乐零距离——在普通高校开设“古琴艺术”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4 (1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