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养成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高师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养成初探

刁睿涵  ,付涵静  ,尹一坤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舞蹈表演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专业,它集合了音乐、舞美、表演、体育等学科,以舞台呈现为最终目的,培养多元化、多能化的综合应用型舞蹈人才,虽然为提高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很多学校也开设了音乐类相关课程,但现实问题是,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巧训练,轻视音乐素质养成的现象,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发展。高师作为学科综合能力较强、融合程度较高的职业院校,能为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那么,高师舞基于此,对高师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音乐素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师;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音乐素养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众对舞蹈表演艺术及舞蹈教育的需求也明显增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对舞蹈行业工作者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同时也导致了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的音乐舞蹈综合能力要求逐渐增高,为满足这一需求,各大院校舞蹈专业的培养计划里都加入了音乐素养的课程。音乐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综合的体现了人掌握的音乐知识、音乐能力和内在音乐审美认知的程度。[音乐素养课程是专业舞蹈教育的培养计划中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1重视音乐鉴赏

首先,应充分利用师范教育的学科优势(综合性、融合性),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舞表专业课程体系,并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如,将舞表专业的学生和音教专业学生进行合班授课,这样既节约了教学资源,又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促进,正向交流,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其次,积极发挥舞表专业优势。肢体表达是舞蹈的终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通用的艺术语言。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聆听、欣赏,将内心感受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参与讨论,这种形式新颖、互动性强、体验感深刻的授课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营造了和谐愉悦的师生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再次,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应与时俱进。音乐鉴赏课程之所以不被学生重视,与课程内容过于老套、教学观念因循守旧不无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得从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下功夫。以往的教学经验是“一本教材走天下”,甚至十几年过去教材也未更新。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得信息变得如此轻松便利,而一些老师仍然旧瓶装旧酒,难免让学生厌烦。教学内容和观念的更新很重要,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完善的音乐鉴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古典、流行、爵士、民族和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要让学生全面接触多种音乐风格,了解更多音乐背后的人文素养,了解地域、民族、时代等因素对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启发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增强其文化自信,使学生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从而达到审美升华,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表现力。

2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重视音乐素养培育与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科学意识的引导,高校舞蹈人才培养要进行优化发展,舞蹈课程教师需深刻认识到音乐素养对舞蹈表演的重要性,并在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育方案,以促进舞蹈专业学生舞蹈韵律与音乐节奏完美结合为目标,实施相关培育举措。另外,舞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需注意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即摒弃一味地技能训练或说教式教育,多采用更能挖掘学生音乐潜力的教学模式。具体例如,由于舞蹈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素养不同,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对于部分对音乐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则可采用趣味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实践育人,切实培育学生舞蹈与音乐的配合能力

舞蹈教育是一门实践教育,而培育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也需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舞蹈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育学生协调音乐与舞蹈动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先统一选曲并带领学生对音乐节奏、旋律、结构以及风格等要素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依托上述要素施展舞蹈动作;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自主选曲,选择一小段音乐并自主排舞,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舞蹈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舞蹈表演中肢体动作与背景音乐的交融,达成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4课程内容改革

第一,从音乐的本体展开教学,音乐的本体包括节奏、旋律、调式、和声和曲式等。在舞蹈艺术中,音乐的节奏和节拍的重音点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其是达到音乐与舞蹈肢体动作音画效果统一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节奏教学由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每个动作数拍子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乐感较差的学生缺乏音乐舞蹈的呼吸,僵硬的对准节奏而且缺乏音舞视听效果的美感。因此在音乐本体的教学中,设计舞蹈常用的节奏型片段,带领学生“看谱打节奏”,随后展开“听辨数节奏”。此举结合了舞蹈专业的特点,系统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理论原理,并且根据舞蹈学科特点来训练舞蹈专业学生听音辨节奏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舞蹈专业训练中运用该能力达到听音乐调动肢体动作的能力。第二,训练音乐视唱练耳的技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要求不同,因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合理降低对其识谱能力与视唱与练耳音准的要求,仅达到可辨别音高、旋律起伏、音乐情绪以及能哼唱出大致音高即可。这样的训练要求足以达到促进舞蹈专业学生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并且由于专业特点,音乐素养课程在大部分院校仅有一至两学期的教学计划,因此想要达到音乐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与实际教学计划情况和学生需求所矛盾的,可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音乐术语,并且以引导学生听觉感受和音乐跟唱为主要教学内容,加以简单的肢体律动来帮助学生体会音高与音值的概念,达到促进学生提升感受和理解舞蹈音乐的能力。

结束语

音乐与舞蹈具有艺术共通性。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针对学生舞蹈技能进行培育之外,还需针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对舞台音乐节奏的精准把控,实现舞蹈表演与美妙音乐的配合,进而强化舞蹈表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苑.高校舞蹈专业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研究[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0(01):110-121.

[2]项征.促进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优化策略[J].艺术评鉴,2020(23):96-98+106.

[3]刘星辰.音乐教育在舞蹈专业培养中的必要性[J].戏剧之家,2020(19):13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