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特色音乐资源的挖掘与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8
/ 2

鄂伦春族特色音乐资源的挖掘与创新研究

姜姗姗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鄂伦春族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它记载了该民族生存、繁衍的历史,反映了鄂伦春族人勤劳质朴的品质和勇敢无畏的性格,展现了该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血脉; 对鄂伦春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扬,有利于展现中华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利于促进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导,更有利于拓展鄂伦春族自身文化的发展空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黑龙江省;特色音乐文化;传承

一、鄂伦春族特色音乐资源的构成

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就其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器乐等四个部分。

(一)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为鄂伦春族传统歌曲。“民歌”是鄂伦春族先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它们绝大部分没有留下作者。鄂伦春族民歌从体裁来划分,可分为扎恩达勒、哈库麦勒、摩苏昆调和萨满调等 4 种。从内容来看,有展现人民生产和生活场景的,如民歌《采野菜》、摩苏昆表演的《渔歌》、《伐木歌》等; 有赞美家乡山水风光的,如民歌《四季歌》、《十二月》等; 有规劝人们自律上进的,如摩苏昆说唱的《劝行篇》、《酒戒》、《色戒》、《财戒》、《气戒》等; 有歌唱纯真至美爱情的,如小调类民歌《忠实的心啊,想念你》等; 还有讲述民间故事和传统历史的,如摩苏昆说唱的《唱三国》、《莺莺之歌》等,题材广泛、影响深远。

(二)民间歌舞音乐

哈库麦勒是鄂伦春民间歌舞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亦称“罕肯拜”、“鲁日格勒”,鄂伦春语“燃烧”的意思。它多半是在春节期间、欢庆丰收及农闲时即兴表演的。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以年轻妇女或青年女子为主,老年人有兴趣亦加入,男子很少参加,多以旁观者居多。哈库麦勒以鄂伦春族人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习惯动作为主要创作源泉,如梳妆打扮、担水、采集黄花菜、模拟鸟类鸣叫以及狩猎动作等。

(三)民间说唱音乐

民间说唱音乐,即指摩苏昆调。作为鄂伦春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摩苏昆将该民族的民间说唱音乐提升到了很高水平。表演过程中,摩苏昆以朴素而精美的语言,高度集中地概括了鄂伦春族群众的思想感情、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深受该族人民的喜爱。在欢乐的年节或群众集会上,人们经常邀请会吟唱摩苏昆的士绅,或是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来演唱助兴。

(四)民间器乐

鄂伦春族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器乐有 4 种,下面依顺序分别予以概述:

1. 四胡。四胡也叫四弦或华昌斯,常为民间说唱摩苏昆时伴奏使用。华昌斯有四根弦,第一、三根称里弦,为低音弦; 第二、四根称外弦,为高音弦。华昌斯最擅长演奏深沉、抒情的慢板,能够表现回忆、思念和歌颂、赞美等思想感情,表演时如泣如诉、委婉意长。

2.口弦琴。口弦琴( 口胡) ,鄂伦春族人称之为木库莲。口弦琴以铁片制成,中间有薄钢条,尖端弯曲,用此来发音。口弦琴没有音节,多用舌头控制音调,或模仿鸟的鸣叫,或随意抒发感情,男女老少均可演奏。

3.抓鼓。抓鼓即萨满鼓,民间称之为混图热,为萨满使用的神器之一。抓鼓呈圆型,直径约 60厘米,鼓架用榆木制成,宽约 5 厘米,厚约1.5厘米。鼓架中间以直径约 5 厘米的铜环为轴心,用四根皮条以“十”字型与鼓架相连。鼓架内边缘用约 20 厘米长的铁丝,穿上数 10 枚铜钱固定在鼓架上,使铜钱随着抓鼓的摇晃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抓鼓不仅是萨满的神器,也是萨满歌舞音乐中的主要乐器。

二、鄂伦春族特色音乐挖掘与创新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挖掘与创新工作,目前还做得很不够,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有余,创新不足。像哈库麦勒、扎恩达勒、摩苏昆等传统的文化艺术,虽被大部分保留下来,但近几十年的发展和提高并不大,仍属于传统艺术的再现。虽然有不少哈库麦勒和扎恩达勒作品相继问世,由于没有很好地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致使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缺少了时代特征与艺术元素,似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这使得民族的艺术瑰宝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考察鄂伦春族的文化生活,这些艺术形式或艺术作品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是有限。

第二,“软件”齐备,“硬件”不足。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作品虽然数量巨大,但它们或零星地散落于民间,或由部分音乐工作者及民间艺人自发地保护传承,属单兵作战。直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处研究鄂伦春族文化的专门机构,至于从事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机构更是缺乏,已有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另外,专门用来展示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的艺术团体为数不多,仅有的一些仍处于松散状态,既缺乏专业指导,又因资金缺乏而陷入发展困境。

第三,认识渐增,行动不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护、继承、发展、创新包括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已达成共识,然而如何实施保护,该采取什么样的推进措施,似乎还停留在讨论层面。实践中,仅仅将个别的文化遗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群策群力、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另外,对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视,不应仅停留在认识或口头上,有所行动才是当务之急。为将灿如星海的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下去,有必要对其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三、结语

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伴随着该民族三百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民族成长“活着”的历史画卷。直至现代,该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就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来说,不但有所创新发展,而且有大量的活态成果被民间艺术家积累并保存下来,成为民族艺术的无价之宝。但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鄂伦春族民间传统音乐同样面临着诸多窘状,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晓鹏.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J]. 理论观察. 2018(05)

[2] 吕东辉.  鄂伦春族传统民歌的艺术特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2)

课题名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资源挖掘与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21408

课题来源: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