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青少年抑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1
/ 1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青少年自我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较多,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较大。本文将对父母心理控制在青少年抑郁中如何起作用的进行探讨,指出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抑郁的影响。希望能够引起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更加健康的环境。父母心理控制主要是孩子的父母通过某些行为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世界进行干预的行为。主要特点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操控使孩子出现焦虑、内疚感等情况。该行为对孩子自我安全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消极的作用,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功能。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概念

父母心理控制为常见父母教养行为,主要为父母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遏制孩子的自我表达,通过某些行为和方式控制孩子的内心,要求孩子的思想与父母保持一致。父母心理控制是从心理上对孩子的自我需求进行了抑制,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的心理控制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压力为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的不良表现为重要的压力源,由于通过自主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引发了父母心里控制行为。另外,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更容易接受管教文化,认为通过自己的管教行为能够使孩子向正确的方向成长,能够达到自己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预期。

2父母心理控制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

父母通过某种操控策略引导孩子产生强烈的羞辱感和负罪感,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孩子的行为受到较大的影响。孩子为了能够减少负罪感,重新找回父母的爱,被迫接受父母的要求,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某些事情。但是父母的要求是完全不符合孩子内心想法的,由此不断发展下去,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过度的遵从,自我需求被完全压制。长期的内心压制,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孩子自我意识产生严重影响,从而产生导致抑郁风险增加。

3 中介因素

3.1 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父母心理控制导致青少年对自我形象产生了非常消极的认知,主要是由于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父母操控了孩子的情感和思想,逐渐的孩子开始自我怀疑,对自己却反信心,自信心收到严重打击,自我认知严重下降。在生活中遇到不确定情景时,容易对负面性过度的夸大,缺乏处理问题的信心,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影响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抑郁情绪。

3.2 应对方式

青少年通常在心理上是渴望独立的,希望能够和父母有一定的距离。而父母则通常不能接受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通过多种方法无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时,通常会通过心理控制策略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更加的顺从自己。在此情况下,孩子开始进退两难,一方面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另一方面不想违背父母的意愿,想要得到父母的爱。但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很有可能会失去父母的爱。青少年长期经历这种内心的纠结,通常会因为不能很好做出决定而选择逃避,或选择比较消极的方式去应对,使青少年内心低落,逐渐发展成抑郁状态。

3.3神经质

神经质人格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高神经质个体与正常人群相比遇到事情反应更加强烈,情绪变化更突然,处理事情能力更差,导致负面情绪较大。父母心理控制使青少年内心产生较大压力,在自我独立与顺从父母要求之间产生冲突时,高神经质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高神经质青少年会由于父母的心理控制而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羞辱感,长期下去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导致抑郁的发生。

3.4 孤独感

父母心理控制很容易导致父母与青少年之间产生冲突,使亲子关系受到较大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子女的方式方法无形中影响着子女,对子女的社交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子女与朋友的关系受到消极的影响。当不能很好的处理与朋友的关系时,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孤独感。对于孤独感强烈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

在我国子女通常都有对父母孝顺和服从的倾向,父母对子女则有较高的期望,期望自己的子女在某些方面能有所成就,期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稳定的立足,由此导致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采取了一定的心理控制,而长期的心理控制容易引发子女抑郁。父母心理控制直接阻碍了青少年自主需求,而青少年时期的子女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青少年要面对诸多挑战,自主需求更加强烈,对父母的权威感降低。心理控制是一种限制青少年自主发展的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