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导入法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病例导入法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吴润华

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万州,404100

[摘要]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属于内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是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临床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具有其特殊性,传染病学临床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临床处理的基本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医学院校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较陈旧并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给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医学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为寻找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特点,笔者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引入我院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之后显示,此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易被学生接受,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对病例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病例导入教学  传染病学  临床教学 

传染病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医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总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病、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原虫、蠕虫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等等。该类课程仅靠老师课堂上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乏味,又因该类疾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学生主动去临床实践的愿望相对较低。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应用病例进行导入,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引导进行教学,并将其同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结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呆板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讨论,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病例导入式教学以临床典型病例导入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临床,以强化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实践操作技能,注重与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紧密结合,注重与临床岗位能力培养相衔接,旨在引导医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预防、控制、处治传染病的实际应用技能,达到切实贯彻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遵循的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改革理念之目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突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精神的培养。

1  方法

1. 1  带教老师的选择  选择我科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进行带教。

1.2  研究对象  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4个班的学生(临床医学1班、临床医学2班、临床医学3班、临床医学4班),共208人,随机分为2组,将1班,3班的105名学生作为观察组,采用病例导入教学法,2班,4班的10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原有知识水平、年龄等方面的分布相近,教材选用王明琼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传染病学》(第4版),教学大纲、教学课时数、教学目标以及所使用的参考资料均相同,因此本试验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观察组学生应用病例导入法进行教学,首先,老师在讲述疾病前先介绍真实、典型的病例给学生,并提出几个问题,如:该传染病的病因是什么?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如何预防?如何治疗?其次,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教师进行讲授,教师可以先暂时不予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教师抓住重点,由浅入深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讲完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给出正确的思路和答案,并注意鼓励学生的长处,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和课后作业。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1.4   考核方法 采用2种方法进行考核:一是问卷调查,二是期末考试。

1.4.1  课程结束后,由科室(教研室)统一命题,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考核。结果用t检验,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1.4.2  课程结束后,由科室(教研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观察组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否增强,是否增加学习动力,对此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等7个问题。

1.5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第一,两组期末理论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第二,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教学评价,该方法是否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等。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分别为(79.85±8.65)分、(73.25±10.25)分,2个班的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实践能力情况调查显示:观察组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主动性较强,更善于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经常会向带教老师提出问题,独立操作能力要强于实践组。而对照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被动性,在临床实践中较少提出问题。

表1    两种教学方法考试成绩比较

人数

平均成绩(分)

观察组

105

79.85±8.65

对照组

103

73.25±10.25

P<0.01

2.1   理论考核成绩对比。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为(79.85±8.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5±10.25)分,且差异显著(t=10.194,P=0.000)。

2.2   两组教学效果评价。观察组教学效果评价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1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需要分析思考的测试题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判断、思维能力显著差异,即观察组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观察组学生赞成典型的病例教学法,认为其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启迪临床思维、锻炼临床分析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团队协作等方面很有帮助,特别是在启迪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最有帮助。

3  讨论

传染病学有较强的实践性,且病情复杂,教学内容多,疾病谱变化快。而且,传染病因其具有地方性、季节性、流行性、传染性等特点。传统教学法仅强调教师单向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抽象、乏味。通过病例学习,能把传染病学的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病例导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习当作一个“设问—质疑—解释”过程的教学方法[2],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要想成为一名防病治病能力合格的传染科医生,应该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临床教学,大都按疾病的概念、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等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以听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感到学习乏味。因此,应该寻求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以演示、实例、问题或实际结论导入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法的不足。                                                                      

目前,传染病仍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培养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需求。病例教学法利用临床典型病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临床情境的差距,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中积极思考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促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路,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实施病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郝春秋.新形势下传染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701-703

[2]周毕军,胡泊.浅谈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论坛,2009,13(4):371-372

[3]孙红军,董慧. 病例导入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的中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76-77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3

作者简介:吴润华,男,42岁,汉族,重庆万州人,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皮肤科临床医师,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