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

/ 2

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和勇  陆爱东

北京市海淀医院,10008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目的:总结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的ALL经G显带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的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E2A/PBX1发生率为9.2%,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共14例,13例为初治患者,1例为非初治患者。结论:E2A-PBX1阳性ALL患者多数起病时白细胞偏高,E2A-PBX1融合基因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结合,能大大提高白血病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t(1;19)][ E2A-PBX1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前言

目前国内有关报道尚不多。我们观察并分析了2019年9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4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预后因素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患者为我院儿科于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其中男4例,女10例,经染色体分析、免疫分型检测、RT-PCR测定确诊,均为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B细胞型ALL。

2、检测方法

2.1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检查:骨髓和外周血涂片采用吉姆萨染色。

2.2细胞遗传学分析: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3 治疗方案

诱导化疗:应用CODPL(环磷酰胺800-1000mg/m2,第1天;长春新碱1.5mg/m2,第1、8、15、22天;柔红霉素40-60mg/m2,第1、8天或去甲氧基柔红霉素8-10mg/m2,第1、8天;地塞米松10mg/m2/d或等量强的松,连续4周;左旋门冬酰胺酶1万单位/m2/次,隔日一次,第15-35天)方案。

4 疗效及转归

4.1早期治疗反应

13例初治患者化疗第8天时有13例患儿达骨髓缓解,骨髓缓解率100%;化疗第28天完全缓解者13例,缓解率为100%。第28天13例均行E2A-PBX1基因检测,有12例基因转阴,基因转阴率为92.3%(12/13),其中一例基因仍为阳性的患儿,使用的是CCLG-ALL中危方案,其余12例初治患儿化疗方案均参照殷慧君,小儿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121]

4.2远期疗效

13例初治E2A-PBX1+ ALL患者均只应用化疗治疗,其中2例患者缓解后复发,后放弃治疗,其余11例患者均持续存活,现无复发存活4-29个月,E2A-PBX1持续阴性。其中存活2年以上的患儿有5例(45.5%),存活1年以上的患儿有6例(54.5%)。1例非初治患儿复发后来我院化疗,患者于我院化疗后缓解,后行allo-HSCT,持续存活,观察期16个月。

4.3复发情况

初治患者中2例复发,复发率15.4%(2/13),均为骨髓复发,复发时间为5个月和6个月,复发时间均为在半年内,复发后均放弃治疗,此两例患者均为单纯化疗者。其中1例复发患儿骨髓复发前1月E2A-PBX1已转阳。另1例患儿骨髓复发前患儿的融合基因和免疫残留的检测未见异常。两例复发患儿起病时白细胞均高于正常,血小板明显减低,伴有明显肝脾淋巴结肿大,免疫分型均表达CD9,而缺乏CD20的表达。

讨  论

本文14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只有5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到t(1;19)(q23;p13)易位,说明应用PCR方法检测E2A-PBX1融合基因更敏感、迅速,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结合,能大大提高白血病的诊断水平。

虽然染色体的筛查对患者来讲非常重要,但是染色体的筛查结果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假阴性的原因:①经过短期的培养后,没有可供分析的分裂中期的细胞出现,那么细胞遗传学的分析就是不正确的。②当残留的正常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时候,白血病细胞或者死亡或者没有处于有丝分裂期。③微小的易位可能在细胞遗传学的水平不能被发现。因此进行融合基因的检测非常必要。

结论

1、E2A-PBX1阳性ALL患者多数起病时白细胞偏高。

2、E2A-PBX1阳性ALL患者平衡易位少,衍生易位多。

3、E2A-PBX1融合基因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结合,能大大提高白血病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Pui C-H, Crist WM, Look AT: B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1990;76:1449.

[2] Hunger SP.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involving the E2A gen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 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pathogenesis. Blood, 1996; 87: 1211 - 1224

[3] Pui CH, RellingMV, Downing J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N Engl J Med, 2004; 350: 1535 - 1548

[4] Pui CH, Raimondi SC, Hancock ML, et al. Immunologic, cytogenet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the t(1; 19) ( q23; p13) or its derivative. J Clin Oncol, 1994; 12: 2601 - 26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