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优质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分析

孙莉 ,刘伟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1.12-2022.7间,脑梗死患者16例以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方式进行观察,分析患者负性情绪变化、肢体功能变化、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SAS、SDS)评分、肢体功能(肢体、语言)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92.39±1.58)分,高于对照组(82.33±1.47)分,差异具备统计含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安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肢体和语言功能,增进患者和家属对其护理服务的满意。

【关键词】优质护理;脑梗死;满意度;负性情绪

脑梗死又称为脑梗塞,属于突发性、高发性疾病,由于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导致缺血缺氧形成损伤坏死性神经功能丧失[1]。大部分患者经医疗救治后会伴随有肢体功、语言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加重家庭负担[2]。对脑梗死患者积极采取治疗和护理对于提升其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能力影响巨大,本研究以优质护理干预进行辅助治疗,其可增进治疗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12-2022.7期间16例患者,对照组(8例),男女性别比例5:3,年龄45-79岁,年龄均值(61.23±1.57)岁。观察组(8例),性别差异为男6、女2,年龄范围46-78岁,均岁(60.78±0.81)岁。患者基础资料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向其介绍病房环境和医疗设施配制等,日常护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症状好转后注意事项,遵医指导患者用药,进行饮食护理指导等措施[3]

观察组优质护理:1)日常护理重视病房内环境的保护,按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室内温度湿度调节适宜,降低医疗设备产生的噪声。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行为指导,纠正患者不规律呼吸、不健康饮食习惯等[4]。加强对患者日常饮食的干预,指导每日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量,保持少食多餐、少油腻、忌辛辣。2)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性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工作,疾病易引发患者恐惧、迷茫、焦虑等不同心态,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推进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讲解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症状表现,告知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能改善疾病状态。病情稳定后患者会对康复期望较高,部分患者会有思想负担发生消极想法,或者在康复治疗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均会引发烦躁不安情绪,以上心态均需要护理人员予以心理疏导。3)患者发病后体征平稳,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进行翻身或拍背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对受压处皮肤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形成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抬高预防关节挛缩或足下垂等,对屈伸处关节进行活动练习引导患者自主活动,康复护理需循序加强训练内容[5]

1.3观察指标

参照焦虑、抑郁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负性情绪评分(SAS、SDS),依据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语言和躯体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护理前后数据差异。

护理满意度由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投票,所得票数同样以评分的方式进行比对。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2.0分析运算,所得效率(%),(x±s)均值,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负性很满意度评分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统计差异明显。见表1 。

表1 患者SAS、SDS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满意度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8

32.64±8.52

21.03±1.22

28.32±7.56

12.05±1.19

92.39±1.58

对照组

8

32.09±7.11

29.10±1.50

27.64±8.03

22.13±10.4

82.33±1.47

2.2两组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均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2 。

表2 护理前后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评分(x±s)

组别

例数

肢体功能

语言功能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8

39.98±5.45

68.42±7.40

50.22±6.44

83.63±9.39

对照组

8

40.05±6.22

62.50±6.33

49.76±8.35

67.42±7.66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发生脑梗死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升。临床治疗脑梗死在使用药物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临床采用优质护理新型方案,弥补传统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保留优势性添加心理干预,调节患者负性情绪树立治疗信心,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调动其配合度,加强饮食干预和早期康复护理等措施,可提高整体治疗预后效果[6]。文中观察组患者SAS(21.03±1.22)分、SDS(12.05±1.19)分、肢体功能(68.42±7.40)分、语言功能(83.63±9.39)分、患者满意度(92.39±1.58)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状态,提升其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长玲. 优质护理在改善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 9(3):166-168.

[2]张晓晴.优质护理在提高老年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51).283-284.

[3]张焱.优质护理在老年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体会[J].系统医学.2020,(12).150152.

[4]高巧云.王芹.评价优质护理改善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 19(52):298,317.

[5]席贻慧. 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塞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 当代临床医刊,2021,34(2):56-57.

[6]彭长玲.优质护理在改善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分析 [J].,2021,9(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