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关爱护理模式对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整体式关爱护理模式对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的价值分析

窦梦娟

咸阳市中心医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探究为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实施整体式关爱护理产生的价值。  方法从本院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中选取74例,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37例,采取常规护理)和研究组(37例,采取整体式关爱护理),收集护理后两组产生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况和并发症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实施整体式关爱护理在临床应用中对治疗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结核病;艾滋病;整体式关爱护理

艾滋病是由于机体感染HIV而导致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疾病[1]。对于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而言,消瘦、乏力、纳差和长期低热是其主要表现症状[2]。在治疗的全部过程中,护理对其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整体式关爱护理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中选取74例,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52±3.09岁,平均病程2.19±0.28年)和研究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33±2.91岁,平均病程2.52±1.03年)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结核病以及艾滋病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者。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为对照组37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整体式关爱护理模式应用于研究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 健康知识教育。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的健康知识教育是帮助其对自身疾病形成正确认知的重要步骤。护理人员应当首先根据其基本资料显示的特征,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宣教方案,通过宣传册和健康讲座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宣传教育,完善并纠正其对结核病结合艾滋病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交流沟通的语气,尽量用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提出的问题,注重缓解其因为疾病产生的不安,鼓励其积极面对治疗。
  2. 基于人文关怀的心理护理。结核病和艾滋病都属于慢性病,治疗和住院的时间较长,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较为消极,对治疗结果失去信心。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在其入院后用亲切的态度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沟通过程中观察其心理状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判断其是否存在其他的需求,并引导其向护理人员吐露,尽量满足其治疗相关的需求。
  3. 行为护理。飞沫传播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为了防止疾病传染,应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规范,例如禁止随地吐痰等。而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体液传播和性传播,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讲解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嘱咐其使用安全套。另外,需告知其如同握手、拥抱等日常行为并不会受到影响。

1.3 疗效标准

    首先,统计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情况,具体包括消瘦、咯血和感染。其次,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53分为SDS的临界值,低于53分为正常,50分为SAS的临界值,低于53分为正常,评分越高则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现并发症的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出现咯血、消瘦和感染的病例数分别为5例、8例和1例,研究组的病例数分别为1例、2例和1例,总发生率分别为14(35.14%)和4(10.81%),研究组明显较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1,P=0.001)

2.2 心理状态的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SAS评分分别为52.34±0.22和42.13±1.07,SDS评分分别为54.27±0.81和43.91±0.31,研究组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4、16.023,P<0.05)。

  1. 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以飞沫传播为主要途径的慢性传染病,健康的人体免疫力可以抵御结核杆菌,但艾滋病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引起人体无法抵抗结核杆菌[3]。因此,艾滋病患者伴随有结核病的情况较多,其中,大部分为合并肺外结核病[4]。考虑到两种慢性疾病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本文为74例患者实施了常规护理和整体式关爱护理两种护理模式。其中,对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观察发现,护理人员在为其进行护理前虽然有向其进行说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但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结合患者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且沟通的语气较为生硬,没有让患者感觉到亲切感,导致其有疑问也难以向护理人员直接提出,于是对治疗产生的不安并没有在健康宣教这个过程被缓解,其心理负担较为严重,对治疗无法产生信任,因此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不高。另外,护理人员没有考虑到两种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引起的消极情绪会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忽视了对其心理方面的护理,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较差,治疗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采用整体式关爱护理模式的研究组注重在健康教育和治疗的全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差异性进行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在其中的作用,对患者实施了更具亲切感和关爱性质的护理,让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的同时,减少了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为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实施整体式关爱护理对其治疗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海先,杨丹凤,林春国.整体式关爱护理模式对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患者的价值分析[J].甘肃医药,2022,41(05):463-465.

[2]张子彤.探讨全程护理关爱模式对艾滋病与结核病双重感染病人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6):120-121.

[3]王艺.全程护理关爱模式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双重感染患者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7):101.

[4]刘娜.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