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治疗颈椎病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牵引治疗颈椎病研究现状

郭展图,杨露,孙宇彬

宁夏医科大学  750004

摘要: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十大顽疾中,颈椎病排名第二。对于早中期颈椎病的治疗,临床上最为推荐保守治疗,在众多保守治疗方法中,牵引治疗认可度最高。颈椎牵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早中期颈椎病的方法, 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颈椎牵引受诸多因素干扰, 如牵引的角度、重量、时间、体位和牵引器的选择等, 现代学者多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1.颈椎的牵引角度

1.1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角度

根据刘智斌等研究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若病变在C2~4, 取后伸5~20度牵引;病变在C4~5为0°牵引;若病变在C5~6、C6~7时, 如颈椎曲度变化不大应选择前屈10~20°牵引, 若颈椎曲度稍直, 应选择前屈5~10°角牵引, 若颈椎曲度消失, 应选择前屈0~5°角牵引, 有颈椎反屈者当行垂直位牵引

以上角度的牵引能够使椎间隙增宽, 椎管容积增大, 椎间孔增大, 能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加速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消散, 并具有使颈椎小关节的钢度及应力下降, 使颈椎发生蠕变, 抑制颈椎的蜕变等作用, 恢复神经根与颈椎的固有平衡, 以此消除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基础, 达到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1.2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角度

王琳等研究人员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上颈椎节段(C1-C3)采用坐位后屈的方式、11°-20°的牵引角度治疗效果较好,下颈椎(C4-C6)患者在坐位前屈11°-20°的情况下疗效较好,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患者坐位前屈的1°-10°较好。

由实验结果可知,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牵引治疗方式极为复杂,对于不同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的牵引角度,如果盲目进行牵引治疗非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很有可能使病变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在治疗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进行,避免因盲目治疗导致的病情加重。

1.3脊髓型颈椎病牵引角度

脊髓型颈椎病虽发病症状较其他颈椎病更为严重,但对于早期及中期脊髓型颈椎病,仍可以使用保守治疗的手段来缓解症状且避免手术带来的痛苦,具体保守治疗分为发病急性期及慢性期治疗,急性期主要是通过颈部制动(即佩戴颈托),脱水消肿、消炎、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慢性期则通过药物活血扩管、颈椎牵引、推拿等物理治疗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牵引治疗,需要根据患者不同体质,病变程度,开始使用轻重量的垂直牵引,再逐渐过渡到常规的牵引方法。国外有研究提示保守治疗对CSM是有积极意义的,指出节段性不稳及椎管狭窄是预后的不利因素,但一般预后不好,如果出现颈椎病恶化或经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者需及时行手术治疗

2.颈椎牵引力度及牵引时间

2.1最适牵引力度

姜瑛等通过X射线片观察发现,当牵引力按体重的5%, 10%, 15%, 20%时, 颈椎C2下缘至C7上缘平均拉伸了长度分别为0.21cm, 0.33cm, 0.44cm, 0.56cm。当牵引力按体重25%, 30%, 40%时, 皆拉伸长度为0.56cm, 其长度不随牵引力增加而增加。牵引拉伸最大长度为1.1cm, 最短长度为0.25cm, 平均0.56cm, 比牵引前平均增长了7.1%。实验所得当牵引力为体重的5%、10%时, 拉伸长度未到最大限度。而当牵引力为体重的15%, 20%时, 有90%的患者颈椎拉伸了的长度分别为最大长度的70%~100%。由研究结果可知,当牵引力达到人体体质量的15%-20%时,即可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颈椎病。

市面上部分产品打着自体牵引的旗号进行宣传,自体的牵引力度来自于头部重力的一个分力,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其大小远远不足以达到治疗效果。故在进行颈椎牵引治疗时,如有专业人士指导,可选择较简易的颈椎牵引带;如无专业人士指导,则应选择智能调节功能的牵引仪器;而对于有颈椎不适问题但尚未发展成为颈椎病的人群来说,自体颈椎牵引器材因其价格合理、使用简单,可成为这类人群的良配。

2.2.最适牵引时间

充足的牵引时间是维持牵引力作用的有效保证,可发挥最大的牵引效力。临床对于颈椎病患者牵引治疗时间维持在15~30min,10~20次为1个疗程。此外,牵引时间还与牵引力存在密切关系,当牵引力较小时,牵引时间较长;反之,牵引时间较短。正常情况下,牵引力小时,牵引时间最长不超过30min,最短不少于20min;牵引力大时,牵引时间最长不超过15min,最短不少于5min。

由于不同牵引力度对应最适牵引时间不同,在进行牵引治疗时应提前由专业医生制定好治疗计划,患者在严格遵守的同时还应该定期复检,确保医生可以掌握病情状况以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3.牵引方式

临床上常见的牵引方式包括持续性牵引与间歇性牵引,这两种牵引方式均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娅贝等认为两种牵引方式在临床疗效中未见明显差异,可能与牵引的重量、角度、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牵引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新型牵引方式逐渐涌现,如坐位枕颌带牵引、仰卧拔伸牵引等

[1]张新酩,刘治华,张新民,申颜魁,王春丽.全颈椎模型建立及不同牵引方位下的牵引力与牵引角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30):4805-4811.

[2]王琳,孙月芳,陈宪福,刘敏,宋军学,李幼琼.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效果的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7):3094-3098.

[3]姜瑛,于子娟,陈绍晋,金颖,王宗强.颈椎牵引X线研究及临床应用[J].颈腰痛杂志,2000(04):274-277.

[4]瞿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3):377-378+384.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0.03.012.

[5]刘智斌,王卫刚.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陕西中医,2009,30(09):1202-1203.

[6]周文芳,夏红.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4):553-554+552.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0.04.013.

[7]方娅贝,王养龙,王生宝,范春兰,睦顺姬,叶秀兰.持续与间歇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0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