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艺术氛围  根植艺术素养——以震泽实验小学艺术教育活力路径探究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润泽艺术氛围  根植艺术素养——以震泽实验小学艺术教育活力路径探究为例

杨秋瑛

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摘要:艺术与人类的情感密不可分,艺术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情感体验,艺术美育更是深刻地润泽着中小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能力。一直以来,提升美育的活力都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依托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根治情怀,努力使其成长为一群能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新时代少年。

关键词:艺术教育 润泽  根植  提升 美育活力

多年的一线音乐美育教学经验让我深知,任何一所学校想要具备生机勃勃的美育活力,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们在艺术活动中根植艺术素养、培养创造能力、拥抱家国情怀。从教这十多年来,我最喜欢的评价就是学生说我“像一位魔术师,能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能用音乐创造喜怒哀乐”。

一、润泽艺术氛围是艺术教育活力实现的有效路径

从理论上来说,独具特色的校园艺术氛围是艺术教育综合化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随着跨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指导,艺术教育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打破界限、共生共融的趋势。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艺术教育生活化及学科整合,让艺术教育走上综合化道路的理念。毋庸置疑,艺术教育综合化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因为美是源于生活、融会贯通的。理想的艺术综合课程可以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各个学科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让学生的的综合审美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科老师专业领域不同、美育教学能力不同,要在保障学科本位的同时,在小学美育课堂上实施艺术教育综合化颇具实践难度。所以,这就需要学校能够从宏观上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且这种艺术氛围最好能够具备一定的地域特色、贴近广大学生喜好需求。

我所任教的震泽实验小学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所在地丰富的蚕丝文化和民族文化历史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在校园内以各种各样丰富多姿的艺术实践和体验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得以丰富,审美理想得以涤荡,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美育活力。

二、根植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活力的根本追寻

震泽实验小学所在震泽位于江浙交界,风光旖旎、文化厚重,有着久远的养蚕历史,被世人誉为“学府之地”,近年来更是荣获“中国丝绸特色小镇”称号。学校紧紧依托地域优势,确立“为儿童成长奠基,为儿童生命添彩”的办学理念,发掘和推行有根、养心的教育,创设了独具艺术气息的文化氛围,通过传承和弘扬蚕丝文化艺术、多民族文化艺术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校园内的美育成绩硕果累累,美育活力生机勃勃,孩子们如茁壮生长的小树苗一般浸润着人杰地灵、文脉深远的地域文化,在探究和实践中获得成长的养分、精神的力量,具体的实践经验有如下几个:

1.创意实践:借力蚕丝社团激发美育活力

2017年4月,学校经过精心策划创设了“蚕丝创客社团”,并聘请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创客空间的孙小莉总监为指导老师,与本校综合实践组的教师们一起带领学生们开展茧艺手绘、茧艺手作永生花、植物拓染、植物扎染、等创意实践体验活动。同时,学校利用科学教室改建了“蚕丝创客探究室”,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蚕丝的传统工艺,开展蚕丝创意实践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意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美术教育领域,例如在洁白的蚕茧上画上五彩缤纷的图画,记录下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奇妙的心灵世界;利用蚕茧与树枝等材料,粘合成美轮美奂的简易手作永生花;植物拓染则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拾取具有天地灵性的花花草草作为原材料,敲敲打打地拓到一块丝织品之上;植物扎染同样是利用天然的花草植物,以古老的扎染技艺把一块小小的蚕丝布料染成精美绝伦的样子。

这些实践活动看似只是美术学科的成果,但其在校园内营造的蚕丝文化氛围异常浓烈,学生争先恐后地加入蚕丝社团,在日常的美术课程中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创意实践体验中。实践中我们发现,浓厚的蚕丝文化艺术氛围让孩子们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也因此更懂得创造美、发现美。这种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延续到了其他学科上,例如我们精心打造的由学生表演的音乐科普剧《小蚕宝追梦记》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用歌舞的形式再现了蚕的一生,不仅荣获苏州市艺术节展演二等奖,吴江区一等奖,其中的音乐片段还在校园中广为传唱,深受学生喜爱。

当然,浓厚的蚕丝文化氛围更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和传承蚕丝技艺的同时,往往能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敬畏,并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劳动的来之不易。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曾经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我逐渐明白了破茧成蝶的美丽原来要经过如此艰苦卓绝的淬炼。人生如蚁而美如神,坚韧才是天地万物中最美丽的品质!”作为一名学音乐老师,看到孩子们能通过艺术实践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感悟,我内心充满了欣慰与期待。

2.载歌载舞:营造艺术氛围呈现美育活力

除了美育社团,我们学校还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例如歌舞才艺展示、丝路诗歌征文、丝韵水乡书画展评等活动。通过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全面发展。同时通过传承和弘扬蚕桑文化艺术,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传袭传统,树立高洁的审美理想和卓远的人生追求。

今年,我们举办了首届“蚕花节”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美育要求,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例如低年级组织丝巾秀和蚕丝儿童画展示、举办“讲述蚕桑故事,传承奉献精神”讲故事比赛。高年级则组织蚕丝书画作品比赛、乐府诗朗诵展演、剪纸活动等。同时,我们学校每年参加区艺术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书法绘画篆刻比赛。各种活动和比赛历时整整几个月的时间,如火如荼的艺术氛围在整个春季学期充盈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寓学于乐、寓学于美,校园美育呈现出活力四射、人人参与的局面,最后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蚕花节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三年级小朋友们的丝巾秀尤为打动我,孩子们通过自己扎染漂亮的丝巾,在舞台上用五彩缤纷的丝巾装扮自己,以各独具匠心的创意展示出少年儿童纯真美好的风貌。而在表演的背后,是他们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合作,在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过程里,他们的身体、情感、智力、精神都得到了综合发展,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越靠越近,令人欣喜。

3.融合传承:培育多民族文化根植美育活力

震泽人杰地灵、文脉深远,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震泽实验小学和希望小学就有一百多位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来自布依族、侗族、回族等十余个不同的民族。除了蚕丝文化之外,营造多民族文化氛围也对增加校园美育活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把民族歌舞融入到音体美的课程内容中,也会在校园艺术节中加入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今年,学校举办了一个“民族一家亲,共筑同心圆”爱心书包捐赠活动,活动之前,我们组织学生排练了一系列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文艺节目。例如舞蹈《草原小骏马》展示了草原民族勇敢、好客的风貌;歌舞表演《吉祥三宝》让孩子们仿佛置身无垠的草原上,弹响马头琴,高歌爱与理想。

活动结束后,一位来自侗族的六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创造的。在我们脚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浩瀚土地上,汇聚着五十六种热情,凝聚着五十六份炽热的爱国之心,谱写着五十六个缤纷灿烂的梦想。未来中国的海晏河清、国富民强,也需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携手共同创造。而我们震泽少年必定怀揣着巨龙腾飞的梦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堪当栋梁!”

孩子们的体会让我无比振奋,这是美育的活力,更是美育的成果。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实是在让孩子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而对于生长在中华沃土之上的少年人而言,了解多民族文化对他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的意识观念的塑造尤为重要,精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会让他们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植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正是美育为“全人教育”服务的重要体现。

、寓教于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美育活力

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校园艺术氛围,也是我们震泽实验小学提升美育活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强调,校园美育应当以新时代社会发展为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理念,满足当前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其实不难发现,孩子们完全能够从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语言动作中分辨出真正的热情,与那种做作的、虚假的、慷慨的热情区分开来,因此,美育的活力归根结底是教师的活力,只有在师生之间创造出情感碰撞的火花,产生师生互动的共情,校园美育的活力才能真正彰显。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校一方面通过培训美育老师,增强教师们在音体美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摒弃传统以考点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尊重学生天生好动、好奇心重的特点为前提,通过创设情境、增加互动任务、增设游戏环节去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美育课堂的活力。

以我自己的音乐课堂为例,我常常会在教学中给孩子们设计互动任务,例如将一首歌曲分为四个乐段,让他们分成四个小组去学习和练习,最后再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四个乐段连为整体。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分工合作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从不同视觉理解歌曲、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而学校里的美术老师们也乐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提升美术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把美术课堂搬到大自然里,利用静物素描、景点写生等手段让孩子们画出心中所想,绘出美丽记忆。

另一方面,学校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老师们创设情境、视听结合,优化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以音乐课堂为例,我们音乐组的老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孩子们通过动画、视听、律动游戏等形式,产生与音乐美感的链接,去感受音乐的美好与灵动。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课件,给孩子们展示出相关的场景,或是山川大海的美景、或是历史故事的重现,都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课堂的活力与激情。此外,为了深化学校的蚕丝文化艺术氛围,我们还设有专门的蚕丝文化学习专题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和学习蚕丝文化相关资料,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作为孩子们的艺术启蒙阶段,是他的一生审美价值和艺术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浸润在一个特色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中,他们不仅能快乐地享受美育的活力与张力,更能在此过程中陶冶情操、根治情怀,努力成长为一群能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新时代少年。而正如郑英老师在《教育,向美而生》所说的那样“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既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为高远”,传道者必须秉承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积极革新教学方法,真心实意地去尊重生活、善待生活,努力成为孩子们探索“美”这条路上的引路人。

教育向美而生,愿我们都能成为活力满满的美育老师,带孩子去探寻奇妙烂漫的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克风.艺术启迪智慧——美国图森学区艺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实践[J].人民教育.2018(11)73-75.

[2]成尚荣.发展素质教育,提供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J].人民教育,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