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观察

李春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医院  广西 北海  536000

【摘要】目的:探究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数据分析,依据住院序号分组,药物A组43例,采用利培酮治疗,药物B组43例,采用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用药前PANSS评分提示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药物B组PANSS评分低于药物A组,有意义(P<0.05);药物B组药物所致头痛、便秘、泌乳素上升几率略低于药物A组,无意义(P>0.05)。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应用中均具有一定疗效,氨磺必利疗效更佳。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症疗效;用药安全性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学者认为疾病发生与外界环境、生长经历、遗传因素具有密切关联性,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学者未给出明确阐述,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多以保守治疗为主,选用抗精神疾病药物,以缓解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但于临床观察发现[2],精神分裂药物治疗呈现较大个体差异性,与药物治疗及患者主观因素具有密切关联,极易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随着临床药学研发,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不断增多,临床采用利培酮、氨磺必利进行针对性治疗,本研究现针对利培酮与氨磺必利药物应用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比对,旨在为药物选取提供数据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数据分析,依据住院序号分组,药物A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19-66岁,中位年龄(41.06±1.86)岁,精神疾病病程1-11月,中位病程(4.16±0.72)月;药物B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41.12±1.77)岁,精神疾病病程1-11月,中位病程(4.22±0.67)月;2组上述资料(P>0.05)。

1.2方法

药物A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初始药物剂量1mg/次,2次/d,维持剂量用药两天,第三天增加剂量,2mg/次,2次/d,维持剂量用药两天后再次增加剂量,3mg/次,2次/d,观察患者耐药情况,维持药物剂量治疗,单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8mg,分2次服用。药物B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初始药物剂量为400mg,1次/d,用药期间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药物剂量,剂量超400mg,则分两次服用,单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200mg。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个月。

1.3评价标准

借助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对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进行量化评分,评分与患者精神分裂症状呈正相关性。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出现头痛、便秘、泌乳素上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用药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 用药前后PANSS评分统计

用药前PANSS评分提示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药物B组PANSS评分低于药物A组,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用药前后PANSS评分统计[±s,分]

组别

n

用药前

用药后

t值

P值

药物A组

43

6.15±1.67

4.52±1.37

7.517

0.00

药物B组

43

6.22±1.58

3.19±1.15

9.106

0.000

t值

0.917

5.671

P值

0.833

0.012

2.2 两组用药安全性统计

药物B组药物所致头痛、便秘、泌乳素上升几率略低于药物A组,无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安全性统计[n/%]

组别

n

头痛

便秘

泌乳素上升

发生率

药物A组

43

2

1

1

9.30%

药物B组

43

1

1

0

4.65%

X2

1.204

P值

0.76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感知、行为异常,且伴有精神活动不协调等,患者工作、生活、人际交往受到影响,部分患者出现极端情绪,严重危害社会发展,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3]。现代学者针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病机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为主,选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氨磺必利等,临床应用疗效呈现较大个体差异性。利培酮属于5-HT2受体,在精神类疾病治疗中,可通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及自我价值;经临床药理分析显示,利培酮药物生物利用率较高,经由口服应用,起效快速,于用药后1小时内到达血药浓度高峰期;且药物持续时间较长,代谢途径较多,不会在机体潴留时间过长,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较低。临床观察发现,利培酮对患者运动功能具有一定抑制效果,长期大剂量用药可导致相关不良反应。

氨磺必利作为高效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突触前受体,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临床观察发现,大剂量应用氨磺必利,可降低多巴胺结合位点,改善精神分裂症状;同时可有效缓解抑郁情绪,药物应用对降低心律失常、心脏负荷等具有较好疗效反馈。实验结果显示,用药前PANSS评分提示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药物B组PANSS评分低于药物A组,有意义(P<0.05),经研究实验可证实,利培酮、氨磺必利两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药物应用中均具有一定疗效,有效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利培酮相比,氨磺必利药物临床疗效更佳,主要在于独特药理机制,有效消除突触前抑制,对抗5-HT受体竞争性结合。同时基于两者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B组药物所致头痛、便秘、泌乳素上升几率略低于药物A组,无意义(P>0.05),两者药物应用期间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氨磺必利药物不良反应略低于利培酮,但受限于本研究观察病例,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有待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分析探讨。

综上,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应用中均具有一定疗效,氨磺必利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熊智磊,孙娟,童庆好.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糖脂代谢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1):91-94.

[2]陈晓红.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口崩片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探究[J].中外医疗,2022,41(4):110-113.

[3]韦容峥.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