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对炎症的治疗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维生素C对炎症的治疗作用分析

曹国龙

商南县湘河镇中心卫生院 陕西 商洛 726300

摘要: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在人体内可作为强抗氧化剂,通过多种机制来治疗机体的炎症反应。目前研究发现,维生素C可以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比如脓毒症、病毒性心肌炎、角膜炎等,并且能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同时需要注意过量使用维生素C后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不可滥用。

关键词:维生素C;炎症;治疗

1 维生素C概述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L-己糖酸内酯,其结构中有不饱和的一烯二醇,因此具有强还原性,可作为抗氧化剂。在自然界中,植物可以自行合成维生素C,比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就富含维生素C,久存的蔬菜、水果中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将维生素C氧化灭活为二酮古洛糖酸,因此维生素C含量会大量减少。人类及其他灵长类、豚鼠等动物体内,因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基因突变,无法合成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因此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补充,食物消化后,维生素C主要在小肠上段吸收,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被机体利用。

2 维生素C治疗炎症的临床研究

2.1 维生素C治疗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2.1.1 维生素C对脓毒症的治疗

Zabet等研究发现:对28例脓毒血症患者以每次25 mg/kg、4次/d的剂量连续补充维生素3 d,可以使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性显著减少,同时显著降低病死率。Hwang等纳入106例脓毒血症患者,发现联合应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增加患者生存率。Masood等研究发现:给脓毒症休克患者静脉注射维生素C、氢化可的松和硫胺素,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使用血管升压素的时间。Fowler等研究发现:使用维生素C后患者促炎生物标志物CRP和PCT的水平显著降低,并且具有剂量效应,高剂量组[200 mg/(kg·d)]的效果显著高于低剂量组[50 mg/(kg·d)]。Marik等的一项包含47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早期静脉注射维生素C、皮质类固醇和硫胺素可有效预防器官功能障碍,包括急性肾损伤,并可降低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尽管维生素C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有目共睹,但其最有效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其在高剂量下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2.1.2 维生素C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肖丽娇等 [40] 研究发现: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使用维生素C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T细胞亚群水平CD3 + 、CD4 + 以及CD8 + 均高于对照组。根据治疗后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临床疗效好,可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马晓丹等研究发现:维生素C联合环磷酰胺综合治疗后的有效率、心肌酶以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后T细胞亚群免疫指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

2.1.3 维生素C对角膜炎的治疗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角膜炎,可增强氧化应激效应、抑制自由基反应,促进角膜炎愈合,有效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Cho等研究发现:全身补充维生素C可减少感染性角膜炎所致角膜混浊的面积,同时静脉注射维生素C比口服补充剂更有益,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和伴有眼前方积脓的患者。Kim等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口服抗坏血酸可以降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复发风险。

2.2 维生素C的需求量及过量的不良反应

迄今为止,维生素C被认为没有害处,因为肾能够把多余的维生素C排泄掉。补充过量维生素C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痛、腹泻、泌尿系结石、不孕症、抗病能力下降、胎儿依赖性、坏血病、骨科病、痛风、生育能力降低、过敏反应等。美国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体内有大量维生素C循环不利于伤口愈合。每天摄入的维生素C超过1 000 mg会导致腹泻、肾结石或不育症,甚至还会引起基因缺损。研究表明:随着维生素C的用量日趋增大,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愈来愈多。每日服用1~4 g维生素C,即可使小肠蠕动加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其能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且怀孕妇女连续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使胎儿对该药产生依赖性。出生后,若不给婴儿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发生坏血病,如出现精神不振、牙龈红肿出血、皮下出血,甚至有胃肠道、泌尿道出血等症状。Chen等研究发现:1例男童从3岁开始每天补充高剂量维生素C(3 g/d),6年后出现泌尿系结石,经治疗和停用维生素C,其尿草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且3年内结石不再复发,提示补充高剂量维生素C可能与泌尿系结石发生有关。与此同时,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发现:维生素C总摄入量≥1 000 mg/d男性人群发生泌尿系结石的风险较维生素C总摄入量≤90 mg/d的人群高41%。卢正杰发现:儿童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罹患骨科病,且发生率较高,并且成人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引起尿酸剧增,诱发痛风。韩玉复等发现:育龄妇女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如每日剂量>2 g时),会使生育能力降低。丁彩云等发现:维生素C还可诱发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维生素C不能滥用。

3结语

维生素C可以通过抑制氧自由基产生、调节炎性因子产生以及抑制炎性介质浸润、抗内皮功能障碍、改善微循环来治疗炎症反应,且可以改善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但其中是否存在其他作用机制及具体作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应用维生素C,可治疗炎症性疾病,比如脓毒症、病毒性心肌炎、角膜炎以及危重患者等,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但同时需要注意过量使用维生素C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不可滥用。未来可以致力于研究维生素C在治疗炎症中的最适剂量,以达到最大疗效,且需要尽可能减轻不良反应,以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王梅芳, 刘猛. 大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和营养不良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8): 486-487.

[2]刘烨. 凋亡DNA介导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及维生素C对该炎症的干预作用[D]. 贵阳: 贵阳医学院, 2015.

[3]鲍恩昊, 朱爱国, 王志宏. 维生素C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与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 22(5): 4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