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

次里农布

中共德钦县委党校 674500

摘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命题在2014年被首次提出,到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观点被写入党章,再到2021年,在党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同志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基调和主旋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者众多,成果丰硕。在政治层面,研究者们在国家建构视域下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的认同;在社会层面,研究者基于民族心态秩序的思考,提出宏观的政治调控、中观的族际互动与微观的民族心理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学层面,有研究者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增强积极的群际认同、减少群际偏见及提高群际间的积极互动。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尽管视角不同,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民族信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路径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近年来,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研究社会主义理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贡献、现实影响和未来的价值引领等方面尚有不足,从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理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发挥的决定性的思想动员功能。因此,本文对于凝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揭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定性意义

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演进过程、稳固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百年奋斗历程,是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演变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精神属性、生活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提高认同、步调一致,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都在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工作的领导核心,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将民族问题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2民族信任的概念与特点

信任产生于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等的人际或群际互动过程中,是衡量社会关系质量的指标之一。民族信任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及彼此信赖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关系状况,又称为族际信任。由于民族信任是信任在民族关系领域的拓展,因此同样具有信任的基本特点,如涉及对他者动机、意图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预期,也表现在与他人互动时,对他人善意和能力的乐观态度;除此之外,民族信任还具有不同于一般信任的独有特征。例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不同民族的信任主体在法律地位、权力享有等方面具有平等性、其信任行为也具有自觉自愿性等。

3心理路径分析

3.1建立和健全激励制度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而要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加以引导和推动。因而,建立和健全激励制度体系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励制度体系则包含物质激励制度和精神激励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解决各族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3.2情感路径

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内容相对应,并分别作用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各族人民之间的情感两个方面。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角度来看,民族信任有助于强化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等积极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平等性起到了纽带作用。具体来说,民族信任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信任主体的平等性。在和谐信任的民族关系中,各民族的利益会公平划分、权利会平等享有;他们共创共建中华民族,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共享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实现着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民族信任正是通过缩小民族心理距离来实现积极共情和缓解消极焦虑情绪的功能。一方面,族际间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拉近民族心理距离,将人们对本民族成员的共情延伸到他民族成员身上,增加对他民族的积极感受和接触意愿,从而强化各民族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结;另一方面,民族信任有助于缩小民族心理距离,其民族心理距离越近,族际差异感越弱,刻板印象的消极程度越小,人们的族际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这有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积极民族情感。积极民族情感形成的持久凝聚力会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仰,进一步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联结。

3.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共同体意识和全媒体抢夺主体注意力的宏大背景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蕴并指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理、形、术”的融通。所谓“理”,即深耕“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原理,使其取得相对自由主义“个人本位”和多元文化主义“我群本位”的优胜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深耕”和“学理自证”的彻底,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前提。至于“形”,乃是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式的多元性,即我国民族宣传工作要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通网络教育与实践教育,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的灵活多样、形式的生动活泼和载体的丰富多元。至于“术”,乃是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导向”。当前全媒体构建的信息世界中,我国民族宣传工作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民族群体的差异性,借助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传统“无差别”“漫灌式”的宣传教育向“差异化”“定制式”宣传教育的转化,最终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结束语

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整体,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何单一的实现路径和助推策略或许只能侧重性地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某一部分内容,结合多种实现路径才能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构建。

参考文献

[1]刘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路探析[J].才智,2022(30):12-14.

[2]李雅宁,杨伊生.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9):203-210.

[3]于运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传播新进路[J].民族研究,2022(03):33-49+139.

[4]周竞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