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施萍

身份证号:513902198611223889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任何产业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模式的选择,一个产业能否正确地选择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决定了其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以及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世界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倚重于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因而,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同时从模式的角度研究产业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该背景下展开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框架分析

1.引言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只是信息产业组成部分中的一员,国外对其研究主要源于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信息产业是伴随新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对其真正系统的研究则始于世纪年代。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在《信息经济》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并把信息产业划分为面向市场的第一信息部门和面向内部的第二信息部门。但是,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产业的内涵,构成以及分类,尚无定论。

发展至今,国外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的测度和分析,在产业的发展模式与规律研究方面较少。对于信息产业的测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成果。一是在马克卢普研究的基础上,由马克波拉特进一步深化,提出的一套信息产业指标测算体系和方法,此测度方法是通过测算信息产业的产值,直接表明某一时期内某国或某地区的信息产业产值在中所占的份额,为定量研究信息产业提供了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二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即通过计算某一时期内某国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间接显示信息产业的水平。当前,国外学者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是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多。如迈克、培特等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个案分析的方法,认为不同产业发展必须要遵循不同的发展法则。埃奔、索罗旦斯等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证方法,分析了三种根植性问题,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途径。

2.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2.1产业发展模式的定义

对“模式”的认识存在以下几点:

(1)模式即结构,钱纳里在《结构转换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程序》中认为模式就是结构,在同等意义上使用模式和结构,把库兹涅茨的结构转换理论称为“库兹涅茨经济增长模式”。

(2)模式即类型,表明在空间范围内,模式就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如世纪年代以来,东亚地区形成的“东亚模式”;世纪年代,中国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

(3)模式是对一个经济现象内部经济结构的系统化描述。因而,产业发展可以系统性的描述产业自身的结构及各种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的内部结构。

综合多位学者对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解,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模式指一国或某一地区根据产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在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选择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在全球或全国产业链中地位的产业发展方式。

2.2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由于研究平台不同,虽然目前产业发展模式仍无法形成统一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定义,但其仍具有丰富的内涵,综合归纳如下:

(1)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不同产业结构的描述,任何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都能够通过某种结构反映出来。例如,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就意味着产业的出口值在整个产业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反映了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所起作用程度的大小。

(2)产业发展模式也体现了产业利用资源的方式或对要素的组合方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就要求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劳动力资金构成比例较高的产业,用等量资金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便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重点产业发展模式则依据资源条件及产业发展基础,选取战略产业或主导产业进行重点突破,从而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而提升产业的优势地位。

(3)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能够通过产业自身的特点来反映,比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发展模式等;也能够通过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描述,比如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等。

(4)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根据自身的相关比较优势进行的选择。任何产业发展模式都面临着一定的约束条件,如资金约束、技术约束、劳动力约束、市场规模约束等。发展模式本身无所谓优劣,其判断标准是能否发挥产业自身的比较优势。

(5)产业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产业发展环境中形成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变化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一种资源利用方式向另一种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也是在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选择最佳方式来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

3.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3.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继承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在某种商品的生产函数对于不同国家或区域是相同的前提下,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差异以及不同商品在生产过程中面对的要素使用密集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了比较优势的产生。

3.2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迈克尔波特为解释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提出了钻石模型,此模型由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如图所示。四个基本决定因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同时,政府和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该体系中,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其竞争优势理论是一个相互影响、自我强化的有机整体。

波特的钻石模型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各条件的状况,也可以评估该国或该地区如何创造并转化这些力量,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四大关键要素构成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支撑体系,加上机会、政府角色,彼此互动,从而引导企业创造并保持本身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中的每个关键要素都是互相依赖的。因为任一项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上面。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任何一项关键要素出问题都将伤害到整个产业升级的潜力。

4.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

关综合前人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理论,本文认为,在目前世界产业竞争从单个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企业集团的竞争、整体产业链的竞争的大背景下,分析一国或某一地区特定产业的发展模式应从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竞争力入手,并主要从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市场化模式进行分析,并得出业发展的对策。

5.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定义、内涵、类别,指出由于平台不统一,无法形成一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定义。通过综合多方学者对产业发展模式含义的理解本文提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国或者某一地区根据产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性,在比较优势变化的条件下,选择一种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在全球或全国产业链中地位的产业发展路径与方式。

参考文献

[1]吴艳霞,赵庆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发展状况分析[J].情报杂志,2005.

[2]陈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对策分析宏观[J].经济管理,2012.

[3]李德升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与经济增:分析[J].商业研究,2012.

[4]陶晓红,曹元坤,齐亚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作者:施萍,身份证号:51390219861122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