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结合,完美搭建——建构活动中高结构与低结构材料结合与运用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5
/ 3

“高”“低”结合,完美搭建——建构活动中高结构与低结构材料结合与运用的策略

陈羿如

中山市小榄镇第三幼儿园

摘  要根据《指南》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离不开游戏,它是伴随着幼儿成长必不可缺的。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建构游戏以它独有的魅力深受大、中、小班幼儿们的喜欢。建构游戏在作用于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有机结合,发挥两者不同建构功能与合理的转化、结合本班实例分析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相结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构游戏;高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幼儿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游戏,作为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区域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来获取经验,完全支持和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性都是构建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材料的投放与应用、教师的指导直接影响幼儿建构游戏的有效性,如果幼儿对材料缺乏认知,习惯性进行操作,那幼儿在建构游戏时就会单一的操作材料更是了然无趣的简单重复;以本班为例,幼儿在建构时一味的使用高结构材料,不管是否合理,是否牢固,幼儿都是习惯性的认为在建构游戏中不管搭建什么都是用这些材料;而还有部分幼儿则会同时利用高低结构材料进行建构,但由于对材料缺乏一定的认知,搭建的效果显得凌乱不堪;那么,怎样才能让建构游戏中的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合理运用呢?以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在建构活动中的相辅相成为切入点,结合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实际操作,让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有效结合。

一、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之间的区别

在目标上,建构区中高结构材料的目标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一目了然,它讲究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而低构材料的对象则为不定性、有创意的,是在儿童对材料的构建过程中逐渐进行的,因此最终呈现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在高结构材料下,与低结构材料相比,伴随语言行为的变化较小。儿童在构建游戏时,利用语言进行自我调控,即伴随语言是儿童自我引导的一种方式。高结构材料下伴随语言行为少于低结构材料时,幼儿不断地使用语言,使其一直关注自身的活动在两者材料的对比上,高结构材料的运用过程以教师的知识点为中心,让幼儿在建构中掌握各种建构方法,如:围蔽、架空垒高、平铺等等,材料挑战性比较弱,系统性比较强。而低结构材料,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大的创造力,给孩子们以更大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如纸巾筒可用来搭建桥墩、房柱子、隧道等等,通过幼儿的奇思妙想还能用来做最后的装饰,如:变成树木、交通标志、路灯等等。在操作上,高结构材料的操作相对固定,有一定规律,并具有自校正功能,方便检查结果的正确性,例如部分蒙氏玩具就属于此类。低结构材料是相对开放自由的,多数一物多变,就像刚刚提到的纸巾筒一样,一件物品通过幼儿的想法可以变成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而高结构材料下抗干扰行为低于低结构材料。

二、高低结构材料的合与引导

与高结构材料相比,低结构材料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如纸箱、木板、易拉罐等,这些材料收集方便并且成本低廉,花样繁多,能够激发孩子的不断思考,主动探索,是当前幼儿园中最流行的一种活动素材。由于低结构材料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目标,并对其进行指导。通过以上对两种材料分析,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都有幼儿成长学习的需求,《指南》十分强调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我们教师应保持冷静地思考,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多变的低结构材料和有局限性的高结构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两者共存于建构活动之中促进幼儿全面的身心发展。

(一)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与年龄特点为出发点设计建构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建构活动的形成从观察对象的形态开始的,中班幼儿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刚升上中班时,在思想上还处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中,认知水平还相对比较低,所以要把培养和培养的目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时期,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进行引导构建。比如,幼儿每天都要回幼儿园,那回幼儿园的路上会见到那些建筑物呢?高高的房子,马路,小桥等等;另外,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法,比如,在进区前教师让幼儿观看一些特点比较明显的建筑物图片或视频,让幼儿在生活中和课堂上不断的积累经验;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兴趣点和生活积累制定循环渐进的建构目标。

(二)根据设计好的建构目标,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收集相关的低结构材料

在根据与幼儿探讨“我回家的路上”这一课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设定建构区的搭建方向,以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主,充分利用孩子的想像力,积极地鼓励孩子们搜集与他们有关的低结构材料;越常见越普通的物品容易引起儿童的认同,如:奶粉罐、易拉罐、纸巾筒、一次性杯子、纸盒、树枝、树叶、塑料袋、吸管、沙石等,这种无组织的物质很容易被转换为低结构材料。,如奶粉罐可以搭建高高的楼房,纸巾筒可用来搭建桥梁等;我们也使用建筑区域的一块很少使用的空间来建立一个材料仓库,老师会指导孩子把不同的材料放在一个不同的地方。利用标志有效的对材料库进行管理,防止材料库变成垃圾库。

(三)建构游戏中,减少对高结构材料的依赖性,逐低结构材料

在刚进入建构游戏时,幼儿在区域中往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结构材料,因为它的指引性较强,当幼儿要搭建房子,马路等都会无意识的选择高结构材料,但如果整个建构就只用一种结构材料,就会显得很单一,而且层次感不够突出,特别是马路的搭建,要么就是木板平铺,要么就是把木板架空垒高到一样的高度,突显不了逐渐倾斜的马路和更高的一层的垒高。如果在高结构建构的基础上加上多变性的低结构材料,那么所搭建出来的建构就不会那么机械性了。如在幼儿搭建城堡时,可以利用奶粉罐的大体积来搭建城堡的底部,这样就可以搭建很高很高的城堡;在搭建停车场时,可以利用各种颜色的纸皮箱,这样既给建构增添了色彩也可以让“小汽车”停在一个半封闭的空间,这样更贴近生活中的场景等等。因此,教师在建构时可以循环渐进的引导幼儿慢慢增添低结构材料进去,从而减少对高结构材料的依赖性,让低结构材料渐渐与高结构材料相结合。

(四)巧妙地改变材质特性让高低材质完美融合,逐步提升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

具有限制的高结构材料可以削弱“作业”的成分,让孩子们在没有任何讲课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任务。而低结构材料的加入,幼儿会通过思考、探索、实践等满足幼儿的探知欲,最后的成果也是幼儿所期待的;如:在建构活动“我回家的路上”时,幼儿用高结构材料搭建了一间间高矮不一的楼房,但在搭建马路时幼儿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回家的时候看见有一条高高的会转弯还有斜坡下去的路”“可是这里柱子都是一样高的,我怎么让它变成斜坡下到下面的路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幼儿们就开始思考了,高结构材料不能搭建斜坡,但低结构材料可以呀。于是,在幼儿不断的探索尝试中,终于发现了一次性杯的特点:一次性杯子除了可以用来装东西,一次性的杯子倒放着不就变成了“柱子”了吗,而且杯子还可以根据幼儿想要的高度进行不同数量的叠加变成不一样高的“柱子”。于是,经过幼儿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增减杯子的叠加数量,最后终于实现了会转弯的斜坡,幼儿的成就感一下子就灌满了。成功的结果让幼儿对下一次地搭建产生期待,高结构材料做不到的让低结构材料去填补空缺,既能让幼儿长时间的保持兴趣,又能提高幼儿专注力。

灵活的改变材料投放的方式,在教师有效指导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在活动中指导方式应该是启发式的,让幼儿有思考空间的自主性发挥。而不着痕迹的引导教育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幼儿沉浸在创造活动中最适合的指导。当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认真思考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的指导,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尚未认识到的发展需要,而且会给孩子们带来更深的“高峰”。如在建构时,四名幼儿两两为一组自行分成两组,分别搭建两座炮台进行对抗,但在儿童使用纸杯、奶粉罐构建细胞时,因缺乏对空间定位总体布局的了解,导致两组的炮台相隔太近了,不到对抗时候就已经因为距离的问题,在搭建的过程中而相互碰撞所倒塌了,发现问题后,有一组的幼儿想把炮台建远一点,可是炮台的底座是由许多纸杯组成地,如果整体移动十分困难,把它拆了重建幼儿也舍不得,当幼儿无法割舍时,教师捕捉到这些信息后,就在放纸杯的篮子上投放了一叠硬纸皮,幼儿发现了篮子里纸皮说:“老师,这些不是放这的,它们不是应该放在美工区吗?”教师回答:“是吗?但纸皮宝宝说,它也能建炮台。”幼儿笑了笑:“啊,它也可以吗?”孩子们不相信老师说的。一开始,他们发现用硬纸制成的纸杯可以放在上面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在上面不断地把酒杯堆起来。之后,孩子们就会将硬纸板平放在地上,发现在纸皮上建构的炮台可以因为拉动纸皮而拖动整个炮台,移动起来很方便,想移到哪个位置都可以。最后,孩子们会将硬纸板铺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然后用纸做基础,这样就能更好的建造出更好的建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在背篓中添加纸板外,并没有进行任何的教导,这种无声的教学方法,要比讲授法更有效,能让孩子们更有信心地体验到挑战自己的快乐。

)在建构活动中,允许幼儿跨区选择材料,让高低结合更融洽更生活化

幼儿的所有搭建都和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建构区变得更有生活的味道,单靠高低结构材料相结合是不够的;在建构活动中“我回家的路上”时,就有幼儿提出,“我回家时路上有很多红绿灯”“我看见马路两边有很多树”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都无法满足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们就要考虑让幼儿跨区选用材料了;在允许跨区后,幼儿为了展现自己回家路上所见到的景物,除了高结构材料搭建的楼房,和低结构材料搭建会转弯下斜坡的马路外,他们还在美工区进行制作交通信号灯和大树,用黑色笔给“马路”添上斑马线,更有幼儿把自己也画出来了贴在小车上。在整个建构中,幼儿所搭建出来的“我回家的路上”色彩丰富,生活气息浓郁,高低结构材料融合,情境更加真实。

)学会等待,相信幼儿

在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不断转换中,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幼儿,让幼儿有足够时间思考、探索、创造,幼儿回报给我们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如同教师和家长牵着只蜗牛在散步,应耐心等待。

总之,幼儿建构游戏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教学的机会,教师应从激发幼儿兴趣、丰富幼儿生活体验、营造适当的游戏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在游戏活动中不断调整活动策略,促进幼儿创造体验的逐步累积,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结  论

在构建过程中,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相结合与运用意义重大,它们可以有效地互补自身的欠缺,让幼儿的建构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幼儿生活,从而也可以减少幼儿对高结构材料的依赖。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以及主题内容等,对高结构材料的合理投放,对低结构材料的科学收集,为幼儿园建构游戏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由于高结构材料的指向性和低结构材料的多变性,两者相结合能培养幼儿对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也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为契机,推动幼儿自身的发展,完善自身,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张小英.均衡配置高低结构材料[J].福建教育,2014.24.13

[2]胡丽丽.浅谈低结构材料的有效投放[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19—20.

[3]乔文婷.幼儿教育活动中高结构和低结构材料的有效应用[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