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4
/ 2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思考

李超

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00

摘要:在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监督的服务保障作用,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大监督”格局,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提升、巩固监督效能,是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国有企业  大监督  效能

健全完善业务监督、职能监督、执纪监督“三道防线”协同发力的“大监督”格局,整合监督资源是前提,凝聚监督合力是重点,健全运行机制是保障。三措并举能够推动监督有形覆盖、有效覆盖同步实现,监督效能与企业治理水平同步提升

一、构建“大监督”格局的意义

1.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有企业党组织深入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战略性成果,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同时也要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高质量监督保障高质量发展。

2.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国有企业要始终从政治大局、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这根弦。构建“大监督”格局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提供坚强保障。

3.提升企业整体监督效能的现实需要。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指出,要按照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要求,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做实专责监督、贯通各类监督。要提升整体监督效能,必须协调企业内部各类监督资源。如纪检监察机构主要督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并负责追责问责;内审机构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巡视机构主要代表党委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法务部门主要坚持合规合法性监督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日常监督工作力量不够。党十八大以来,监督工作逐步得到重视,监督力量持续得以加强。但是,仍然因为客观现实问题,部分企业特别是基层企业监督力量仍然不够,在机构人员配置方面相对不够,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些现象导致纪检专责监督覆盖面不够、监督深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构建“大监督”格局,加以弥补和强化。

2.监督信息协调共享不够。企业内部各类监督一定程度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但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管理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部分。比如,有的问题线索表面上出自审计监督,但是问题成因却可能因为业务、职能监督不够严格等;有的业务、职能监督发现的问题,未能同干部管理有效结合应用等。因此,需要构建形成纪检监察、审计、法律、财务等监督各有侧重、协调共享的监督机制。

3.部分环节监督效能不够。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监督只是纪委的事”的认识偏见在一定范围存在,导致个别业务、职能管理环节监督意识不强,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作用发挥不够。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三转”要求,纪检监察机构需要集中精力做好份内事,改进监督方式,强化对业务、职能监督的“再监督、再检查”,筑牢第三道防线。因此,依靠专业力量提升监督效能,显得尤为必要。

三、构建“大监督”格局的实施路径

1.整合监督资源,织密监督网络。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首先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形成全员监督良好局面。在整合优化各种监督资源时,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这条主线,突出监督的目的性、协同性和动态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结合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建立党委、纪委、部门、党支部、员工“五位一体”监督网络在监督网络中,党委全面监督,履行主体责任,发挥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纪委专责监督,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立足主业加强监督执纪问责部门业务、职能监督,按照“业务谁主管、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做实源头管控、过程防控;党支部日常监督,对党员进行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与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党员和群众民主监督,企业要搭建员工监督平台,畅通监督渠道,切实维护和保障党员、群众民主监督权利。

2. 凝聚监督合力,强化精准监督。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要充分整合各部门、各专业监督资源,打造“专职人、专业人、兼职人”的“双专一兼”监督队伍,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实精准监督,实现监督效能和企业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专职人”根据上级要求和本企业实际,把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定监督重点、开展重点监督,推进

监督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专业人”参与到专项监督、专项检查、专项整治等工作中,解决外行人监督检查“不痛不痒”、找不到“病灶”的矛盾,有效实现监督的预期效果和最终目的。“兼职人”是由企业选聘的各部门兼职监督员,参与到日常监督工作中,从本部门工作流程出发,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点和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环节,发挥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的作用。

3. 健全运行机制,提升监督效能。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格局,要建立健全科学运行机制,以高效的机制运转,改变“不敢监督”的现象、调整“不愿监督”的习惯、化解“不善监督”的尴尬。要坚持监督原则,始终将监督工作融入日常业务工作,确保“常态监督、监督长效”。要明确监督方向,制定年度“大监督”工作计划,以此为抓手开展工作,明确监督职责任务。要强化过程管控,定期开总结、评判、改进,检查监督任务落实和监督责任履行情况。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监督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推动业务监督、职能监督、执纪监督“三道防线”走深走实,确保“大监督”工作机制高效运行。

构建“大监督”格局是推动国有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各类监督深度融合、有效贯通的“大监督”格局,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推动监督成果有效转化,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推动国有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