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及应对措施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30
/ 2

地铁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及应对措施浅谈

刘宝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济南市250014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且随着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持续增加。作为直接面向市民乘客服务以及从事调度、检修等一线工作的职业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地铁行车安全和客运服务质量。因此,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举措,对于促进地铁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铁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以来,相关研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根据比较公认的观点,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心理状态,通常产生于流水线制造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过程中。具体说来,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被消耗,状态疲劳,丧失了活力与动力,工作没有积极性;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是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面情绪;个体成就感降低是个体认为无法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随之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上升,觉得工作起来没有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已成为职业领域特别是服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地铁运营属于典型的客运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乘客或既定的程序、设备。虽然工作稳定且内容相对简单,但也伴随着机械重复和枯燥乏味,制度程序繁琐且要求严格。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巨大的压力下,他们大多坚守在运营一线面临更大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风险。与此同时,从业人员普遍较为年轻,具有社会阅历少、抗压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面对工作和生活、集体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等方面关系,往往缺乏平衡把握和认知化解的能力,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和工作热情的减退,往往会引发职业倦怠现象。

、地铁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具体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通常从个人、组织、社会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在个体层面,一方面体现在人口学特征上,如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年龄等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男性职业倦怠程度比女性高,工作年限也与职业倦怠程度呈正相关。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特质方面的差异,如个体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家庭状态、抗压能力、思想素质、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状况等,最终都体现为个人特质与职业属性的兼容和匹配程度。

在组织层面,企业是员工工作的载体,员工为其提供劳动力和生产力,企业也相应地为员工提供报酬及福利。但是组织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晋升空间、激励机制、培训体系、企业文化等,以及压力事件、工作负担和团队氛围都与员工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白夜倒班模式下,睡眠质量不好将加剧职业疲倦,工作时间固化、提及晋升空间有限、对工作的高要求和低控制力会显著增加职业倦怠的可能性乘客投诉也会对工作态度产生负面影响

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处在宏观的政策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被整个大环境所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流动性、社会职业声望与评价和职业倦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给社会各方面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挑战

三、应对地铁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有效举措

有效应对职业倦怠,需要个人、组织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用人主体,本文仅从企业角度就预防员工职业倦怠,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浅谈几点参考措施。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落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在于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的价值,教育员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做人”“做事”。因此,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真诚相待的原则、表扬为主的方针,从尊重、关心、爱护员工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强化情感教育,传递组织温暖,善于发现其思想行为上的“闪亮点”并给予肯定。二要加强培育符合行业特质且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注重以真人真事诠释企业文化内涵,从而使员工直观感受、快速接受并充分认同这些文化理念,自觉成为企业文化的追随者和践行者。三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充分互动,建立沟通和情感的“共鸣”,最终达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即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生活上解难、工作上解困、心理上解压。

(二)创新工作模式,激发员工活力。一是系统开展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建设,建立纵向晋升、横向流动的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既体现出企业对员工价值观、行为、业绩成果产出的期望和导向,又要明确任务分配,阐明角色和责任,做到责权清晰,奖罚分明,降低员工的角色模糊感。二是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建立各岗位能力模型,构建分类别、分层次、重点突出、适当超前的培训课程体系,在学历提升、职称评审、人才政策配套等多方面提供服务保障,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建立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竞聘选拔人才的程序和办法,运用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配套以差异化薪酬设计,使薪酬体现能力和业绩积累,体现工作价值。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员工搭建学习、展示、竞赛的舞台,一是搭好学习交流的舞台,帮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碰撞思想、开拓视野,提升素养,提高自身成长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组织开展各种文体以及劳动活动,全方位丰富员工业余生活,为员工搭建一个健康生活、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三是畅通诉求表达的渠道,并做好建设性的反馈,使员工的郁闷与疑惑能够得到及时排解,减少负性价值评价或情绪性表达对工作产生的影响。

(四)提高心理调节和干预能力。一是企业要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对于员工的压力水平整体水平要有评估、有预期,把心理体检融入到日常的员工健康管理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心理摸排与测评,根据调查分析情况进行提前干预,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二是加强对管理者的心理管理赋能,帮助员工提高心理健康认识、掌握呼吸训练、压力调试、情绪调控、心理康复、身心康复等心理保健方法,让职工了解自身现阶段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调节,科学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把握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帮助员工改善和消除不安全心理对可能影响员工心理状态的社会事件或行业事故有必要进行一定范围的心理干预。要建立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响应机制,避免不良事态进一步恶化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结论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员工工作积极性缺失,影响工作质量效果,引发乘客投诉事件甚至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地铁行业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倦怠,为员工工作制定适宜的职业规划,针对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措施,同时也要明确晋升渠道,并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对员工被工作施加压力进行缓解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缓解职业倦怠的同时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钧晔.员工职业倦怠动因及其对策以酒店行业为例〔J〕现代商业.2022(24).

2. 曹洋洋,沈永红.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及其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 2021(1)第 37 卷第 2 期

3. 丁茜.南京地铁公司员工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分析〔D〕 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