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郑雅婷,陶虹佼,王露瑶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的现状分析,并针对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存在的产业布局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相对薄弱、市场营销模式尚需创新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体制机制,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聚焦全产业链,构建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创新驱动,培育中医药发展新动能;筑牢人才基础,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实施品牌战略,铸就赣派中医药金品牌等江西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20195月,总书记时隔3年再次考察江西,强调要聚焦主导产业,铸链、补链、强链,做优做强做大中医药等优势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江西建设中医药强省增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二、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一)江西中医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江西省以中国药都这张金字招牌为引领,推进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致力打造中医药强省,2021年,中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29.05亿元、同比增长11.9%,中药产业规模位已居全国前列。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品牌效应明显,目前,已形成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赣江新区、樟树市、袁州区、小蓝工业园区、章贡区、峡江县、永丰县、南城县等中药集群,拥有济民可信集团、仁和集团、华润江中、青峰集团、汇仁药业等中医药龙头企业。济民可信集团、青峰集团在处方药领域,仁和集团、汇仁药业在非处方药领域,华润江中在大健康领域均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

(二)江西中医药在全产业链上持续不断补链、延链、强链

一是创新拓展全产业链。江西是全国为数不多,具备中医药种植、制造、流通等完整产业体系的省份之一。江西省中药工业产值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中药行业销售额过亿元的优势品种有36个,超10亿元的中成药优势品种有5个。目前,江西省正围绕装备制造、中药化妆品、中药精油、食养食疗、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重大项目,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拓展更大空间、蓄积更多动能。

二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近年来,江西省通过推进中医药向养生、食品、康养、旅游、养老、文化等领域跨界延伸,提升价值链。通过发展以中药功能食品、特殊功效化妆品、日用品、药酒、特医食品等大健康产品和适老产品,打造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中医药创新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和中医药资源,鼓励中医药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开发特色健康旅游产品,推进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岐黄小镇、组织策划反映中国药都”“樟帮”“建昌帮、旴江医学等江西中医药历史文化专题展览,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三、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省中医药产业布局分散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但从全省产业布局来看,一城一都多园的生物医药总体产业布局虽已形成,但是差异性不明显、产业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聚集效应不明显,樟树与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袁州医药产业园等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同质化竞争关系。

从产业规模方面来比较。中药主营业务收入以及龙头企业实力虽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山东、广东等中医药发达省份差距仍较大;占全省GDP比重和增速也有待提升,实现千亿产业目标仍需努力。此外,全省中医药产业区域布局较为分散,多个中医药产业园区产值总和仅占全省总量的一半左右。如2019年樟树、袁州、小蓝、章贡、峡江和永丰医药产业集群共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61.3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2.1%。而亳州仅一地的总产值就占安徽全省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一半以上。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江西龙头企业虽然有,但是数量仍然偏少、规模较小。截至2022715日,中国中药II行业共有71家上市公司。其中总市值超过500亿的上市公司3家,分别为片仔癀(1925.49亿元)、云南白药(1014.81亿元)、同仁堂(681.35亿元)。而江西省中药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的为仁和药业(83.16亿元)和江中药业(82.67亿元),位于行业的第2929位,差距比较明显。(注:济民可信集团市值过百亿,但主要布局化学制剂和原料药等领域)

从研发投入来看,研发创新是医药类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药产业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创新研发不够的问题。Wind数据显示,在研发支出方面,2021年白云山、以岭药业、天士力、步长制药和华润三九分别以8.79亿元、7.92亿元、

7.61亿元、6.34亿元和6.31亿元的研发支出合计金额排名前五。而年报显示,2017年到2021年,仁和药业研发投入分别是2341.66万元、3107.73万元、3804.16万元、3979.41万元、5303.69万元,远低于其他医药行业头部企业的平均水平。

(四)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相对薄弱

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快速发展,已发布一系列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已渐成雏形。但中医药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推广应用相对比较薄弱,不少药材和疗效都要经过多年论证才被认可,围绕中医药的争议仍然接连不断。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特定历史时期缺乏可供中医药自证的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因为很多中医药诊疗手段通过一代一代地传承,期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乱象。

从医药的角度看。中西方对于药品的检测标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西药的功效在于某一具体的化学成分,作用机理明确,主要通过影响激素或神经等具体路径实现;但中药属于整体医学,强调疾病中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较早进行基础研究的麝香保心丸,其共含有95个纯化合物,包括挥发性组方及非挥发性组方。这意味着,辨明中药有效成分、阐述具体作用机制的难度和费用都陡然提高。因此,作为单个企业,许多手握大量批号和生产资质的中药企业,实际生产产品的种类屈指可数,主要原因在于一人一方的中药很难统一标准。

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从中药材原产地开始,到终端销售,再到医疗服务,整个产业链条上每一点都会影响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中成药的质量提升是一个系列工程。虽然目前出台的标准多集中在中药种植养殖方面,在中药炮制、中医证候诊断、临床研究项目推进、中医器械、治未病健康管理理念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配套的落地政策和细则。

(五)市场营销模式尚需创新

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以及国家层面政策扶持、力推国际化等发展背景下,中医药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但江西中医药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有待提升。大量种植户还处于独立经营或联户、联组的松散状态,生产操作不合理、产量低,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与市场衔接不紧密、融合度差。中药材受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影响大,价格不稳定,中药材种植农业保险覆盖面”“兜底率不高。众多中小型中药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在研判行业政策、提高产品辨识度、主动开拓市场等方面面临困境

四、江西省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一)优化体制机制,助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完善管理体系。适时优化政府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各市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各地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强有力的管理网络。设立江西省中医药发展引导基金,采取“1+N”母子基金的方式,支持中医中药研发、中医人才培养、中医院发展、中药现代化发展等。

是以先行先试带动示范引领。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首批选择樟树市作为全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全力支持振兴樟树中国药都,重点开展中医药产业发展、传承创新、服务模式、管理方式、评价监管等主题的探索创新,以重点突破牵引带动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力争探索出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复制。

(二)聚焦全产业链,构建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巩固提升现有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依托樟树、袁州等6中医药为主的产业集群,立足特色优势,明晰集群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打造示范产业集群。联合进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以新型智能化医疗器械推动传统中医药产业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带动产业发展。支持济民可信、仁和、华润江中等本地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向产业细分领域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是锻造产业链长板第一,加强中药材源头链管理。断完善道地中药资源保护名录,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载体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中医药企业等院所企业组建中药材科技研发平台开展优质种植资源及繁育技术的科研工作。第二,完善中药材业链发展。实施中药材绿色加工、生产、制造,促进现代中药工业的产业链条向智能化、信息化、动态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构建中药材现代商贸流通链。健全完善药材产地仓储、现代物流、储存养护、电子商务、质量检测等服务和保障体系,适当向优质中医药企业倾斜工业用地和仓储物流用地

三是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区,支持各地依托现有的医药上中下游投入产出关系、龙头企业分支机构布局等,调整产业布局和空间优化,开展产业链共建、共创、共享。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养老、康复、体育、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孕育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壮大大健康产业。

(三)突出创新驱动,培育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一是打造中医药制度创新试验田探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中药产品研发传承创新,鼓励在中药新药研制过程中采用创新的临床研究方法,推动人用数据规范获取和合理利,出台支持中药新药面向市场的政策。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规律的审评审批、许可人、负面清单制度等。

二是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体高标准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及其他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创新集合地。支持鼓励中医药龙头企业联合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省内医药集团、创投机构等成立联合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用合作。启动“5G+中医药”“VR/AR+中医药,抢占中医药人工智能新领域,引导中医医疗团队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成国际领先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平台。

三是打造中医药研发创新新模式实施科研及孵化前台在中医药科创城、沿海或境外,生产及转化后台在地市、内陆的双飞地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合同研发组织CRO/CMO)在江西省内成立分支机构或服务平台,有序引导中小企业以项目委托、技术入股、联合研发等形式与合同研发组织开展研发外包服务。支持药企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给予一定的科技创新政策奖补

(四)筑牢人才基础,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

一是完善多元化培养体系。一方面,改革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加快建立以中医经典课程为根基的课程体系,强化中医临床思维锻炼、中医临床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分批跟师临床学习实践。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缺口较大的药材种植、传统炮制、工艺员等中医药技能型人才,以及在中医药健康旅游、科普宣传、服务贸易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院校要主动去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和健康服务发展需求、加快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抓好医教协同等。

二是优化人才评价体系。中医药人才评价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独立开展中医药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并单独设置基层中医药中高级职称类别,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建立中医药特色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在省级重大人才工程评选中单设中医药组针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支持开展专科层面的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同时通过全科医生的培养、转岗培训等等,进一步扩大供给,此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的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的合理待遇,留住中医药在基层的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成立人才引进工作专班,开展中医药人才三请三回活动,以江西籍或曾在江西求学、工作过的人才为重点,按照一人一策,赴广东、上海等地引进知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来赣发展,对相关中医药产业招才引智实行奖补政策

(五)实施品牌战略,铸就赣派中医药金品牌

一是用好文化招牌,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与研究本土具有历史底蕴的旴江医学和新安医学,开发中医药经典著述,以医学+医著以载体,打造中医实践基地。依托三子一壳等中药材,发扬樟帮建昌帮享誉华夏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打造享誉全国的饮片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此外串联岐黄小镇、阁皂山、中医药博物馆等载体,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重振千年药都风采。挖掘热敏灸特色治疗技术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做好文化理念的传播和特色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二是强化质量把控,创新营销模式。完善赣产中药的标准体系,制修订江西省中药材地方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和医疗机构制剂规范,可选取樟树、抚州等地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相关工作。强化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监管,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严厉打击哄抬中药材价格的行为,以优质打响赣产中药品牌。在营销方面,既要发挥实体店的产品展示和文化传播优势,又要开拓线上平台资源的宣传与销售功能,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融合。

三是以双循环新格局为契机,推动赣派中医药走出去。落实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部署,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导支持省内中医药企业走出去。由省内中医院、医学院校、中医药企业等联合成立赣医药宣讲团,在不同省份开展公益性的赣医义诊日,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给一定数量的当地民众免费诊治。

参考文献:

1.张伯礼,张俊华,陈士林,等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与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216-20.

2.刘庭芳,侯胜田,胡志,等.中国健康旅游发展报告2021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2

3.张雅娟姜云耀,“十四五”时期中医药现代化主要研究方向的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03).

4.齐鸣,杨哲,王文龙,等.中医药农业与乡村振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074-1083.

5.蒋成,李顺祥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人民论坛,2021392-9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1年)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1YJ14

 作者简介:郑雅婷,江西新干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陶虹佼,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王露瑶,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