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的价值分析

张桐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 目的 分析并讨论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26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所选50例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依次对其实施DCE-MRI、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WI)等影像学检查。将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当做“金标准”,对比分析DCE-MRI、DWI等检查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DCE-MRI检查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DWI检查,P<0.05。在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疾病诊断中,DCE-MRI检查在腺体型增生、基质性增生以及混合型增生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DWI检查,P<0.05。结论 DCE-MRI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还能对不同类型的前列腺增生疾病予以有效的鉴别诊断,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前列腺增生疾病;鉴别诊断;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前言

作为常见的一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具有较强的潜伏性,如未能采取有效的检出方式,部分患者甚至终身都不会被确诊[1]。有鉴于此,文章将我院于2020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26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影像学检查和讨论,旨在探究DCE-MRI技术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的临床价值。现将相关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0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26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的年龄范围介于54~86岁之间,均值为(70.08±5.13)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介于4.7~37.8 ng/mL,均值为(15.54±4.27)ng/mL。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范围介于55~86岁之间,均值为(70.13±5.07)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介于4.8~38.1 ng/mL,均值为(15.48±4.33)ng/mL。对比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所选50例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依次对其实施DCE-MRI、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WI)等影像学检查。在DCE-MRI、DWI等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均应统一使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MR750 3.0T 磁共振成像系统。(1)DCE-MRI检查:通过T1WI、T2WI轴位分别对所选患者实施扫描,后改用LAVA扫描序列,并对相关参数予以设置,层厚调整为4 mm,层间距调整为1 mm,FOV调整为320 mm×288 mm,矩阵调整为320×224。随后采用肘静脉注射的方式向患者注射15 mL马根维显造影剂。注射前需对患者进行一次扫描,并将其作为基线图像;注射后需在LAVA序列下对患者实施29次扫描。(2)DWI检查:在横轴断面扫描期间,应采用单次激发EPT序列,注意调整相关参数,层厚设置为4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FOV设置为350 mm×350 mm,矩阵设置为128×128,共激励扫描3次。

1.3观察指标

将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当做“金标准”,对比分析DCE-MRI、DWI等检查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分析时需一致采用SPSS 20.0软件,用表示连续变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无序分类资料,并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当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DCE-MRI、DWI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详情见表1:

表1 DCE-MRI、DWI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诊断中的价值比较(n,%)

诊断方式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DCE-MRI

80.77(21/26)

79.17(19/24)

82.00(41/50)

DWI

53.85(14/26)

50.00(12/24)

56.00(28/50)

X2

4.282

4.462

7.900

P

0.038

0.034

0.004

2.2 DCE-MRI、DWI在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详情见表2:

表2 DCE-MRI、DWI在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比较(n,%)

诊断方式

腺体型增生(8例)

基质性增生(7例)

混合型增生(9例)

DCE-MRI

7(87.50)

6(85.71)

7(77.78)

DWI

3(37.50)

3(28.57)

2(22.22)

X2

4.266

4.666

5.555

P

0.038

0.030

0.018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对于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郭丹等学者[2]认为本病的出现可能与种族、性激素、遗传、肥胖、环境污染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

有研究指出,本病的发生往往会伴有身体疲劳、消瘦、尿急、尿频等症状,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患者可能会自觉局部骨痛等症状,如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波及患者的脊柱、肋骨和盆骨部位,而且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3]。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控制该类疾病的重要措施。此次研究结果显示:DCE-MRI检查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DWI检查,P<0.05;DCE-MRI检查在腺体型增生、基质性增生以及混合型增生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DWI检查,P<0.05。由此说明,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不同类型前列腺增生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中应用DCE-MRI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DCE-MRI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还能对不同类型的前列腺增生疾病予以有效的鉴别诊断,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罗拥志,王习.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诊断价值[J]. 磁共振成像,2021,12(9):61-64. 

[2] 郭丹,刘爱连,孙美玉.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36(12):1980-1984.

[3] 任慧鹏,范晴,霍敏华,等. 磁共振eDWI技术在中央腺体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36(10):162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