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分析

文轩轩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 西安710032

摘 要:上肢骨折创伤后,由于出血和反应性炎症,往往会出现肿胀,这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会给治疗造成困难。如果肿胀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延迟手术时机、影响手部的早期功能活动和康复、增加患肢伤口感染机会、延迟愈合、导致骨髓炎的发生,严重者手部血循环发生障碍,甚至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本研究现就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上肢骨折;患肢;肿胀;护理

引言: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手术切口较大,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明显,机体受到刺激后,外周阻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心率过快或者血压升高,影响预后。术后部分患者静脉血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导致骨折愈合速度减缓,严重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针对此情况,采取护理措施,能使患者患肢肿胀病症改善,有效恢复肢体健康[1]

1.上肢骨折概述

上肢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由直接和间接外力作用导致,可致病人前臂旋转、屈伸功能障碍,并伴有不同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导致伤后局部功能丧失.肿胀和疼痛口。临床上对于上肢骨折多采用手术、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最为常见,但手术后患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在术后3~5 d内达到高峰。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影响皮肤肌肉组织的愈合,同时还可能造成血管和神经的压迫,导致病人患肢坏死等- .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措施分析

2.1局部冷疗

局部冷疗的原理为通过对患处冷敷刺激患处皮肤感应,使患处皮肤下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最终达到减少出血,抑制细胞代谢、消肿等作用。局部冷疗的作用机制和物理上描述的热胀冷缩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皆利用物体受热膨胀,受冷缩小的原理。当患者上肢发生骨折,对患处进行冰袋冷敷,可以达到降低疼感和肿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除了术前使用,术后对患处使用冰袋冷敷,更可以达到减少疼痛、降低肿胀程度的效果。局部冷疗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并不是适应所有骨折。若患者骨折处已经导致血管破裂、骨筋膜室综合征,部分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患者,都不适宜使用局部冷疗的护理方法。目前使用局部冷疗的方法为冰毛巾外敷、制冷剂局部喷射等,而硅胶凝袋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冷料方法。无论是哪一种冷疗方法,都需要遵循合适原则。部分不合适患者使用冷疗后会出现冻疮、过敏的反映,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应症,应停止冷疗,并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2.2患肢抬高

(1)患肢抬高消除肿胀的原理:患肢抬高是骨科消除患肢肿胀的常规护理措施之一。也有研究报道舒适护理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加强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已成为上肢骨折术后患肢舒适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静脉受重力影响极为明显,加之静脉血是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回流,肢体抬高后可减小肢体远端浅静脉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因此患肢肿胀的消退时间由患肢抬高高度、抬高时间的早晚以及静脉血液、淋巴回流程度决定。骨科创伤肢体在没有出现缺血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创伤肢体越是高于心脏的水平位置,肢体的消肿效果便会越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创伤肢体如抬得过高便会减少创伤肢体的血液供应,会导致患者肢体的缺血缺氧状况出现,反而会加重创伤肢体的肿胀。骨科专科护理常规中规定患肢应抬高 20 ~ 30,以利于消除肿胀。也有研究表明,上肢骨折后患肢抬高 60°为消除肿胀的最理想的角度[2]。(2)患肢抬高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抬高上肢的方法主要有使用上肢悬吊法抬高和上肢抬高垫抬高两种方法,临床上常用前臂吊带、绷带、多个枕头等用具来抬高。但上述方法消肿效果不理想,患者感觉不舒适,依从性不高。①上肢悬吊法以往常用三角巾、绷带或吊带通过颈部受力方式悬吊上肢屈肘于前胸呈中立位。平卧位时上肢悬吊于胸前,会压迫胸部,引起胸闷不适,且患肢易疲劳、易滑落。立位时,上肢屈肘于前胸,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被抵消;三角巾或其他吊带与颈部接触面太小,易致颈部肌肉酸胀,患肢不适,致使患者中途被迫停止悬吊;与前臂接触面积太小,患肢局部易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因此上肢悬吊法只适用于患者起床活动时,为防止患肢下垂加重肿胀时使用;② 上肢抬高垫抬高法适用于卧床休息患者。上肢抬高垫有多种,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枕头抬高,但是枕头易塌陷变形,抬高角度小,从而会影响消肿效果,常需要多个枕头或加垫衣物等以保持患肢高于心脏位。近年改良的上肢垫常见的有斜坡式三角枕,虽然可以保证抬高一定的角度,但不可以随患者舒适的需要或肿胀程度来灵活调节高度,用时稍长,患肢容易疲劳、滑落。有部分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手臂固定架,虽然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高低调节,但是前臂依托的面板是平面形状,为防止上肢向侧方滑落,需要靠固定带固定,使用时间稍长,患者会感觉不适,如果固定过紧或未及时调整,反而会加重肿胀。也有一些研究者介绍了一种移动式前臂手托治疗架,能适合各种体位(坐、卧、立),但制作成本高,操作繁琐,不适于临床广泛使用。因此,对于患肢抬高这一骨科消除肿胀的主要护理措施,临床上却少有集操作简便又经济、舒适的护理用具来保证有效执行。

2.3加强早期锻炼

对于上肢骨折患者来说,进行早期锻炼可以加快患处静脉血流,减轻肿胀的发生率,同时又能加快愈合时间和减轻痛感。早期锻炼和患肢肿胀具有紧密联系。研究表明,上肢骨折患者实施早期锻炼,通过锻炼患处肌肉,加快患处静脉血流,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早期锻炼是预防患肢肿胀的重要保证。但早起锻炼并不是单一和固定模式的,针对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患者,应采用不同程度的早期锻炼。肿胀严重者患处组织损伤大,为了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患处肌肉撕裂再次出血,应采用抓、握等锻炼方式,随着患处肿胀程度的降低,患者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以促进患处血流,防止肌肉萎缩,加快愈合时间。

结束语:综上所述,减轻上肢肿胀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各有利弊,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治疗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措施进行有效千预。但是随着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的研发,临床上对于上肢抬高用具的使用情况、病人的舒适性以及对肿胀消除的效果,目前仍缺乏关注和重视,而这也是护理人员应多加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红.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5(08):176-178.

[2]王雪云.骨折创伤后镇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7(15):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