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白路凯茜

开远市人民医院儿童医院  云南 开远 66169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设施发展也呈现较高的水平,就目前来说,静脉输液成为一项较为专业的技术,且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医护人员只需要将无菌溶液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输入到病人体内,可以起到抢救病人的作用。在小儿的治疗护理中,将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实现给药,这是一种有效的给药方法。但是在临床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液体外渗这一现象频发,患者会出现局部发红肿胀的现象,如果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局部坏死。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手段,并且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护理工作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液体外渗;预防;处理度

在小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缓解血管穿刺所带来的痛苦

一般来说,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能够减少药物对于血管的损伤,从而减轻小儿患者的疼痛,除此之外,静脉输液也会降低小儿患者的恐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这种输液方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孩子们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其他的护理和药物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小儿患者静脉留置针在输液时容易出现外渗现象,这会对于孩子们的软组织产生一定的破坏,导致患者外渗处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的现象,当情况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组织坏死,从而使得患者患上其他疾病。

1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

1.1 患儿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儿自身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儿患者的年龄比较小,且其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全,这会导致留置针输液外渗现象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小儿患者自身血管本就比大人要细小,血管壁较薄,因此留置针外套管几乎全部充满血管,皮肤组织也会变得比较薄,这也会导致外渗现象发生。小孩子的代谢比较旺盛,汗液使得留置针的固定效果不佳,此时留置针容易滑出血管,外渗的现象也会发生。除此以外,留置针输液时间较长的话,小孩子容易哭闹,活动频繁,这也会导致留置针移动,从而造成输液外渗的现象发生。

1.2 护理因素

在为小儿患者输液的过程中,桡静脉、头皮静脉以及小儿肘正中静脉是较为常见的留置位置,在输液的过程中,这些位置的静脉血管比较细,容易与留置针发生摩擦,如果小儿生性好动就容易导致留置针脱落,不利于输液的进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如若其自身缺乏一定的经验,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的话,对于血管位置也不太清楚,就会造成多次穿刺同一血管位置,这不仅会给小儿患者造成痛苦,还会导致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现象发生[2]。除此之外,输液方式也会对护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表明,和常规的输液模式相比较的话,通过静脉微量注射这一方式更容易产生外渗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注射泵对管路堵塞的凌密度更差,小儿患者由于年龄较小,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疼痛,

2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预防

2.1 提升专业技术

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强化自身的护理技术,对于穿刺针以及钢针和留置针的使用以及各项注意事项,护理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小儿患者自身的身体基础情况和疾病情况来合理的对于穿刺的针具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和治疗水平。除此之外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还需要熟练的掌握好穿刺后,固定拔针以及拔针后处理的各种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治疗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护理人员还需要对于各类药物静脉输液的特性和使用方法要有所掌握,这样才能进一步的避免药物引起的输液外渗现象。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操作规范来科学合理的配置相关药业保证药业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之内发挥好最大的药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孩患者的治疗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根据小儿患者的疾病情况判断小儿患者通过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概率,并且合理的选择静脉输液位置,避免多次选择同一位置注射,从而导致血管破裂引发组织损伤,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注射生理盐水等到患者的血管流畅以后输入药物[3]

2.2 优化治疗体验

在进行小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治疗体验医护人员需要降低小孩患者的内心恐惧感,这样才能够保证治疗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护理人员与小孩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换关系,平时可以通过唱歌以及讲故事的方法,来降低小儿患者对于治疗的恐惧感,并且给小儿患者留下较好的印象。在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适当的播放动画片以及其他童话故事来转一下患者的注意力,这样避免患者因为注射药业从而恐惧不安,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输液。根据小孩患者的具体表现,医护人员可以评估小孩患者的合作态度,在其情绪较为稳定的时候进行静脉穿刺,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升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小儿患者的痛苦,从而避免静脉注射的外渗现象发生。在具体的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适当的鼓励小儿患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患者的好胜心,并且提高患儿的勇气,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概率,从而促进小儿患者的身体康复。

3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护理

3.1 物理护理干预

在进行小儿静脉流质针输液外渗现象发生以后,相关人员需要进行物理可以进行物理护理的方式,一般来说物理护理干预可以用于小规模的静脉输液外设或者程度较轻的静脉输液外渗[4]。当医护人员发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产生时,需要立即对小儿进行静脉输出位置的更换,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利用保鲜膜进行包裹或者抬高小儿肿胀的肢体来消除血液外渗所带来的各种症状,除此之外有文献指出表明红外线以及微波照射这些方式也可以消除输液外渗所导致的肢体肿胀的现象,一般来说进行物理护理干预的优点众多,由于其操作较为简便,并且整个过程比较方便快捷,不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但是这也有缺点,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小,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药物护理干预

除了物理护理干预这一方式之外,还可以进行药物护理干预相关,医护人员在应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可以缓解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外渗现象发生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曾有研究表明,在利用湿敷的方式对于静脉输液外渗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一天以后,药液能够完全的自行吸收,并且不会产生其他的不良反应。相关人员也可以利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刺激性药物进行外渗现象的治疗[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护理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可以进行预防和管理,导致小儿静脉流质症属于外渗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提升专业技术以及优化治疗体验的方式,来最大程度的避免留置针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外渗现象的患儿来说,相关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物理以及药物的干预方式进行处理,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才能减轻患儿的疼痛,并且最大程度的避免护理纠纷现象的发生,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名丽, 赵磊, 时富枝,等.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9, 17(4):4.

[2]周洁, 战梦圆.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3]张娜. 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 医药.

[4]姚爱华.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防护进展[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16):2.

[5]孙雪彬.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C]// 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