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放射科诊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管理的初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医院放射科诊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管理的初步探讨

姜繁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北京 顺义 101300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放射科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效果。方法:2022年1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100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为管理方法实施前。2022年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100例患者实施质量控制管理,为管理方法实施后。比较管理方法实施前后管理质量和诊断质量。结果:实施前防护意识、专业考核、防护用品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协作管理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的重复扫描率、金属漏检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报告发放及时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质量控制管理可有效提升医院放射科诊断管理质量。

关键词:放射管理;质量控制;医院管理

放射科是临床相对重要的一个科室,该科室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放射诊断获取患者病情的相关资料,此后根据患者主诉和临床病症表现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判断,用于对患者的治疗预后分析[1]。伴随着放射诊疗事业的发展,放射诊疗的质量管理日益受到临床专家的重视,医院放射诊断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是否满足临床诊断的目的,提升放射诊断影像质量,是适应当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临床疾病管理水平、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的需要。但是放射科在诊断的过程中,其诊断影像资料的质量和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放射科影像不但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价值,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影响该院的持续发展,伴随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世界医疗模式的转变,对临床放射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如何对放射科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就成为医院立足于长远的关键所在[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1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100例患者实施常规管理,为实施前。2022年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治疗100例患者实施质量控制管理,为实施后。实施前,男55例,女45例;年龄33-72岁。实施后,男57例,女43例;年龄33-73岁。实施前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前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要求,采用常规放射诊断设备管理方法。实施后在上述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医院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管理:①设置管理目标:应用质量控制方法,提升放射科诊断质量。②组建放射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通过会议的形式,小组成员将管理中总结到的,可能影响放射诊断质量的因素进行汇总。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使用操作、安装培训、维护维修、质量控制、考核标准等。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放射管理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变量。集中研讨,提出综合整改意见,纳入管理流程中。

1.3观察指标

设计放射质量控制管理效果评价方法,对防护意识、专业考核、防护用品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协作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各项目满分10分,分数与管理质量呈正比。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进行放射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质量控制管理评分。放射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重复扫描率、报告发放及时率、金属漏检率、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分析,放射质量控制管理各项目的评分均为正态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单样本t检验;重复扫描率、报告发放及时率、金属漏检率、患者满意度均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放射质量控制管理效果比较

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后的防护意识、专业考核、防护用品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协作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实施前后放射质量控制管理效果比较(分,χ±s)

时间

防护意识

专业考核

防护用品

档案管理

部门协作

实施前

8.13±0.81

8.06±0.82

8.22±0.56

7.98±0.52

8.08±0.53

实施后

8.98±0.82

8.96±0.77

8.94±0.45

9.42±0.65

9.58±0.66

t

9.86

11.93

12.31

20.44

24.16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实施前后放射诊断质量评价比较

实施后的重复扫描率、金属漏检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报告发放及时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放射诊断质量评价比较[例(%)]

时间

重复扫描率

报告发放及时率

金属漏检率

患者满意度

实施前

12(12%)

92(92%)

12(12%)

76(76%)

实施后

0

100(100%)

1(1%)

95(5%)

x2

12.65

36.24

12.65

13.62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临床针对于放射科工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从很大程度上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医疗形势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利用放射科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就越发常见,但是这无疑对放射科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次则积极针对其质量控制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3]。就目前临床的医疗现状而言,放射科在临床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通过放射科的诊断对患者的疾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引导临床对于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这对于患者及时恢复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均具有一定影响[4]。因此放射科在检验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就成为重要问题。其质量的控制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实施均存在密切关系,各个工作环节出现疏漏均可能引起临床工作质量下降,因此在针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医护人员实施相应干预;一方面应该提高其专业知识,在丰富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得其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各项工作,此外对其实施相应的思想方面教育,使得相关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最终通过丰富和专业知识和思想水平相结合,在严谨的工作态度下执行放射科相关工作,进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5]。此外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关的管理,其管理内容则主要包括完善临床工作的各项制度,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达到身心愉悦的状态,最终结合各项管理体系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利用相关的放射科设备获取更加具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便于临床参考和应用。

在放射诊断管理中,如何客观的评价放射诊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照射正当化原则的关注度,科学的对放射诊疗行为进行质量控制是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6]。医院近年来在执行放射医学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放射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强化。在管理流程的优化过程中,将放射管理目标设定为提升放射科诊断质量。主要管理形式是通过组建放射诊断质量控制管理小组,通过会议的形式,小组成员将管理中总结到的,可能影响放射诊断质量的因素进行汇总。管理质量评价和控制涉及的方面较广,涵盖了使用操作、安装培训、维护维修、质量控制、考核标准等方面。最后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放射管理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再通过集中研讨,提出综合整改意见,纳入管理流程中。在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效果的评价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进行,对质量控制实施前后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专业考核、防护用品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协作等方面进行了评分。统计结果显示,实施后的防护意识、专业考核、防护用品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协作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后(P<0.05)。说明经过质量控制管理,明显提高了医院放射科诊断管理水平,在防护、专业、部门协作等方面均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在放射诊断质量评价方面,将重复扫描率、金属漏检率、报告发放及时率、患者满意度纳入本次研究中。统计结果显示,实施后的重复扫描率、金属漏检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报告发放及时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说明经过科学的质量控制管理,放射科图像质量有所提高,管理流程有所优化,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大大缩短了报告填写和发放的时间,患者满意度较高,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维护。

综上所述,研究基层医院放射科质量控制的方法及效果分析发现,实施科学的放射科质量管理能够提高放射科工作质量水平,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学资料,减少患者的投诉情况,因此值得临床借鉴,意义在于通过使用贯彻落实放射科相关检验在临床中的意义,满足临床对于放射科工作实施的需求,最终为患者的治疗和干预带来积极影响,也大大提高了放射诊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宝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CR照片的质量控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10):30-32.

[2]张贺诚,谭中建,刘悦,等.中医院放射科临床影像诊断及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2):227-228.

[3]向俊,李玉娥,孙承红.探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放射科的质量管理[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5(2):143-144.

[4]钟晓红.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在提高放射科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104-106.

[5]苑翠红,曲良勇,郭元胜,等.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在放射影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11):129-130,133.

[6]何伯圣,龚沈初,李小龙,等.基于PACS/RIS的放射科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0):120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