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建设经验点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建设经验点滴

何琨1,,张斌2,,,程俊3,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摘要:当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大力推行“三教”改革,一大批正在建设中的“双高”院校和“双高”专业更是改革中的先行者,目前有很多是注重建设理论学习和探讨,有的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引起了用人单位、教育职能部门、职业技能评价机构等方面的高度关注,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运用岗课赛证相互融通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建设,岗课赛证,三课堂,三级递进,思政融合

0.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应用性、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坚持做好教师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是最重要的途径,在现阶段,实现岗、课、赛、证相互融通,同时也对应到企业每个专业的岗位中,是各专业课程教学共同奋斗的方向,如何做到这一点并起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将通过我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当前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地创新,积极探讨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主阵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工作思路。

1.系统设计教学环节

1.1“岗课赛证”课程内容重构

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将岗(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证(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模块)、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等)相关要求进行甄选、合并与重组,融合于“课”中,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实现了以岗立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

1.2教学策略制定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研分析,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学情,为教学策略确定提供依据。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模块》标准,结合目标岗位要求以及具体学情制定《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最终确定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

对应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针对性的制定每一次课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资源。

1.3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职业化”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并探索实行长期的增值评价。由教师、企业导师、学校督导、学生家长、学生代表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单是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技能、劳动精神、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评价标准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岗位工作标准、1+X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评分标准等进行综合设计,体现职业特点和专业性。

教学评价过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通过云班课平台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总评=过程性评价(60%)+结果性评价(40%)+增值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前测试、课堂签到、课堂活动、课堂考核、课后测试、课后拓展等要素。结果性评价要素主要包括期末实操考核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增值性评价要素主要包括学生二课活动奖项、技能竞赛奖项、论文、发明专利等。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单是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劳动精神、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2.精细实施教学过程

2.1“三课堂”教学实施

根据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工作实际,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筛选和重构,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始终,打造了校企共育第一教学课堂、以赛促学第二活动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的“三课堂”协同育人总体实施框架。

2.2“三级递进”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制定每一次课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1三级递进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探索:学生通过新能源汽车技术国家教学资源库、学习通微课、汽车之家等资源收集信息,完成课前测试和工具准备,教师在线答疑并根据学情及时优化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与老师一起按照8S管理要求检查教学场地和设备,通过模拟工作准备场景培育职业素养;

课中导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早会主题,并诵读汽车工匠模范事迹,学生分享《我身边的工匠》故事,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师选取企业真实案例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阐述故障解决思路,教师进行方法点拨;通过视频学习、VR虚拟练习等活动演练操作任务,教师适时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价值观渗入其中,破解教学重难点;最后通过真实挑战任务强化学生技能,进行一次提升。

课后拓展:通过完成拓展任务,进行二次提升,企业专家在线评价学习情况,学生完成调研问卷,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再次优化教学策略。

2.3“思政融合”育人课堂

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思想,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对应的课程思政活动,课堂早会时,通过劳模工匠精神分享讨论学习劳动精神内涵;课中通过8S管理和实践工作任务实践和深化劳动精神;通过寻找我身边的工匠等课外实践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树立劳动育人理念。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

3.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3.1课堂参与和学习效率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生生互动,课堂活动的参与度的提升。借助学习平台和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时间、空间得到大幅度拓展,突破实训条件的局限,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3.2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前资源的学习、课堂活动的参与、课后拓展任务的完成,各环节层层递进,突出教学重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多途径解决教学重难点,从学生理论练习和操作工单成绩,劳动表现,教学评价等综合考查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

3.3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培育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创设职业情境。通过课堂早会、8S管理等企业要素的引入,使学生习惯职业环境,领悟岗位要求,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锻炼和环境熏陶,提高职业素养。通过劳动精神内涵学习,劳模事迹分享等活动,培育劳动精神。

4.及时教学反思与整改

教学诊改贯穿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重点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已达成,坚持基于数据的课堂即时性诊断与改进。下面是《项目二任务4:永磁同步电机检测》的教学反思与整改情况。

4.1平台数据显示6名学生课前知识测试未通过。

诊断原因:6名学生是文科生,他们的电工电子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大。

改进措施: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并推送电工电子基础学习资料;通过发挥团队协作作用,将他们重新分配小组,并与小组长一起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诊改成效:本次课教学过程中,6名学生自评和互评成绩有提升;他们全部完成并通过了课后测试等教学任务。

4.2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

诊断原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自评互评显示,部分学生对本次课实践操作不熟练,容易遗漏操作步骤,反映出学生技能熟练度不够。还有个别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实车操作。

改进措施: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并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指导学生技能练习,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克服畏难情绪。

诊改成效: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时,有22名学生主动参加技能练习。本次课的技能操作熟练度明显提升,学生自评满意度提高。

5.结论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团队精神是基础。要搞好课程建设,首先得有一个配合默契、积极奉献的团队。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制定、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等不是一个人就能做的事,也不是靠两三个人努力就能做好的,必须是一个团队,需要一个讲奉献顾大局的的团队、一个领导老师齐心协力的团队。    

准备充分是前提。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开展工作也一样,提前着手是很重要的。课程建设工作是常规工作,每学期都在开展,新的学期一开始就要着手思考和行动。前一个项目完成了除了做好总结外还应吸取经验教训准备下一轮的工作,只有这样,建设质量才会提高,只有这样才会做到“不打无准备的仗”。

搞好教学是目的。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空前的、长足的发展,大批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行“三教”改革,申报和建设“双高”院校和“双高”专业。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借助良好势头树品牌创特色。专业通过学生大赛、教学竞赛等项目以赛促改,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靠课程建设带动,依托课程建设上层次,但这些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专业教学。

职业院校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三课堂”协同育人,把课堂学习与校内、外技能竞赛、企业生产实践、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学中借助立体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级递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充分发挥活页教材的职业引导功能,展现新知识、新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内容,采用VR仿真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解决了高压电操作安全风险和技能操作不熟练等教学难点。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思政主线,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活动,将思政元素与教学任务有机融合。通过劳模工匠事迹分析,学习劳动精神内涵,通过8S管理和课堂工作任务实践和深化劳动精神,通过《寻找我身边的工匠》等拓展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树立劳动育人理念,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雪琴.  第三方参与就业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的建构研究——以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8(8):49-51.

[2] 刘娜.  "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长江丛刊,2019(21):174-176.

[3] 廖胜文,陈春华.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看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57.

[4] 刘晨斯,李玉丹.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J].广东经济,2017(12):228-230.

作者简介:何琨(1984-),男,湖北黄冈人,讲师/高级技师,硕士。从事汽车专业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研究课题“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岗、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021C2041113)的研究成果(《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