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1

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实施路径

周晓强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摘要:源于单一课程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能力无法得以很好的聚合,开发、建设、实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势在必行。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而设计,基于学科知识,挖掘学科内涵,关联多学科共同解决实践问题的跨学科实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跨学科 项目化 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

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加强学生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由此可见,自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我们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要求: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不言而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时代声音已向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跨学科跨什么?怎么跨?怎样基于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基于学科知识,合理确立目标

跨学科,不完全等同于“多学科”。 多学科的主题活动拼凑在一起,并不能促进学生心智的增长。真正的“跨学科”是要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共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于这几个学科的深度理解。我们一定要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而不是确立多学科结合的课程目标。也就是,比如仅仅围绕数学学科组织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是不行的。

基于我们的学科,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在跨学科学习中,数学占据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数学的价值,是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就应该有定位的,它不应仅仅是计算的工具,更是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悟数学知识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2.基于学习方式,打破常规思维

打破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框架,跨学科学习强调的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培养的养成,它融合纵向思维的深度、横向思维的广度、系统性思维的联结性,一体多面的介绍、诠释、反思与应用已获取的知识和想获取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已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运用它的复杂性、互联性能有效的把知识的获取推向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积极主动的设计、规划、实践、评估并改进课程计划的撰写和教学。

3.基于路径分析,重在解决问题

在确立了目标之后,我们要规划课程的实施路径,以最接近学生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启发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拓展自己的跨学科视野。

有了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问题的解决上面来,且不仅仅是学科问题以及模拟现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而是更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通过这些现实的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应用不同学科,实现不同学科共同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以推动学习价值的应用旨归,这才能是跨学科的意义所在。

4.基于实践研究,素养落地生根

我们应当以2022版课程实施方案为研究的载体,以学科课程标准(2022版)为重要研读对象,分析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关注学科本质的同时,关注综合实践主题式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指导。“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以素养为导向”关注项目化学习的时间点、学科需求、真实驱动性问题,结合本学科课时总量的10%开展有效活动。尝试跨界教研,以大单元、大主题等专题教研,找到不同学科最近教学的共同点,从而形成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力量。

在统整过程中,通过有实践意义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路径实施,一定能培养更有创造力的时代跨界慧学娃,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