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植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植入分析

王建军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第二小学  516351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文章从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和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对道德与法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的连接处进行全面的探讨,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实现二者的整合。

但实际的情况是一些老师对道德与法治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能让他们死记硬背,以评价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例如要让同学们把《三字经》、《世说新语》等经典名著都背下来,结果也只是落得“囫囵吞枣”的下场。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从“理论知识的熟练度”来评判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成效。由于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仅仅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记忆,而不能将它们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身的文化素质无法提高。

一、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必须确定一个可行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有利于指导老师正确地组织和选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因此,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应当是对道德与法治进行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把中华文明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将传统的教育与现实的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与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振,从而使教学与现实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教学的知识消化。

比如在讲到《吃饭有讲究》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安排一项“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或家乡的饮食习惯,在教室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阅读材料,可以了解一些有关的礼节,也可以让同学们在班级里进行交流,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此阶段,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体会中华文化的韵味,学会正确的用餐礼仪,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

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以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而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室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老师而言,创造一个贴近于学生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使他们与教学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创造出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课堂情境时,要注重情境与学生的日常活动之间的联系,若情境与现实的生活格格不入,或是有很大差异,都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情境下,应主动将生活场景融入到课堂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比如《做聪明消费者》的教学与现实紧密相连,可以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来创造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这个教学过程完全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回想起自己曾经吃过的食物被浪费的场景,以此作为情绪起点,来考虑如何节省粮食。同时,老师按照教材的要求,将中华传统的“节约粮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使教育的内容和中华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当中的道德理念。

三、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现如今是一个科技发展的年代,人类的生活受到科技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在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科技相结合,从而导致学校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络,使中华传统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地渗透,逐步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传统的板书呈现方式发生变化,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上的教学更加有效。

比如《美好生活哪里来》,就涵盖了日常的饮食、劳动等等,这一章的主题就是中华的传统文化:“勤劳的劳动,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各种教育资料,例如城市的有序、乡村环境的优美、家庭气氛和谐、丰收的粮食等,再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进行呈现。之后,同学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国都市、乡村的变迁、人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然后老师用有关“国家发展”的图文,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看法。老师们在作结论的同时,也要讲出中华传统的内涵,即勤奋是生活的最大来源,勤奋、遵纪守法、创造更好的人生、促进社会进步。

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使中华传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衔接生活进行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文明相结合的课堂上,要实现提升学生个体素质这一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把自身的修养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在日常的工作中,一个人的整体品质是通过言行来衡量的,一个人要将中华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形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行为是人的思想和意志的结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老师要主动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尊敬老人,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诸如此类。

比如《我们爱整洁》,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清洁、整洁的生活方式,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和文化的灌输,很难使他们形成行为的习惯。将自己的认识付诸实践,就是建立自己的真实价值。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个班级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家自己收拾自己的被褥,由父母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评分。或是举行“学校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守护好自己家园”的环保活动,在活动日期间,组织同学们到学校去收拾垃圾,树立榜样,维护学校的生态。在学校,老师们可以在教师里设立「垃圾分类盒」,让同学们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让他们从课堂做起,把这些好的习惯推广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爱护环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把它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行为上有所领悟,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中华传统的文化知识有效地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J].亚太教育,2020(6):142-143.

[2] 李小莉.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植入[J]. 读与写(上,下旬), 2018, 015(012):28.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