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5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杨亮波   ,杨定谋   ,张俊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教育发展中心

摘要“共同体”根据马克思相关学说概括地理解为“现实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模式,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发展共同体”广义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在相同背景下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通过联合,建立相关的章程,结成一定的关系,达成一定的共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一定时期合理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末梢神经,它们具有大体相同的社会背景、相同的社会属性和相同的尴尬处境,大都发展艰难,它们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管理者,通过对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多年的跟踪调查、了解和研究,认为把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关注、重视与支持,通过建立发展共同体,搭建发展的平台,探索有效实用的模式,从不同层面多方位实施发展共同体建设,也许不失为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子。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  发展共同体建设   探索与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80000多所,作为中西部地区的湖南,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也不少,截至2019年末,湖南共有乡村小规模学校7600多所,在校学生为25万多名。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发展普遍艰难,如何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对其发展的特征、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求有效的发展共同体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一、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共同特征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最末梢神经,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但它们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贴有相同的标签。

(一)规模小。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和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对当地的生源吸引力不大,加上城镇化进程,部分家长选择进城务工,孩子随父母进城就读,致使部分农村学校生源急剧下滑,生源在100人以下,就形成了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大都是近年生源流失后形成的。下表是笔者对湖南的一个县和一个区1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近5年生源变化的数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A、C、D、F、J这5所学校的生源均在100人以上,但五年后有4所生源均在100以下,另1所也仅101人,E校2018年生源还有79人,但5年后仅有7人。从统计数据看,甲区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1 所,共有学生669人,其中教学点有5 个;乙县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有 45 所,共有学生2738人,其中教学点有18 个。

10所农村学校2018年2022年(下学期)生源情况表

              学校

2018下学

期学生人数

2019下学期

学生人数

2020下学期学生人数

2021下学期学生人数

2022下学期人数

A

123

97

75

78

50

B

87

74

62

66

61

C

145

119

107

106

101

D

143

140

118

107

94

E

79

55

39

14

7

F

173

164

133

114

93

G

64

60

48

35

17

H

30

21

10

43

37

I

86

80

84

54

40

J

132

126

113

69

69

共计

1062

936

789

686

569

(二)条件差。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学校加大了投入力度,在学生活动、安全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仍比较滞后,学生活动场所、体育场馆、心理咨询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有的虽已配备好了这些功能室,但室内设施陈旧,有的甚至是空壳,室内没有器材,学生无法开展实验和实践活动。信息化方面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都已通网络,但在开展“三通两平台”建设时一般只考虑了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有的尽管配备了多媒体,但也是建设初期一次性投入,没有考虑设备维护和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经过几年时间,有的信息化设施就成了摆设。

(三)地位弱。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师生人数少,学校规模小而不被人们关注。对教师吸引力不够,很难留住人。教师普遍反映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工作没有归属感。通过对1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72名教师调查,愿意长期留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工作的只有9名,只占调查人数的8%。上级党委政府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虽然很重视,制定了相关文件和政策,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湖南省也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湘政办发〔2020〕31号),但这些文件和政策要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基层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地与落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鞭长莫及,大多数都依靠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在投入决策方面处于犹豫状态,想投入吧,怕用不了几年,学校没有生源只能撤并,造成经费浪费;不投入吧,又面临师生安全压力和教育督导评估不达标的压力。而乡镇中心学校毕竟教育资源和经费有限,重点保初级中学和中心完小。社会上也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不重视,当地镇、村大多认为辖区内的小规模学校管理权限在教育,对学校的事情很少去管理,但学校撤并倒很乐意,因为可以去争取接管待处置的校产。农村家长对身边的小规模学校不认可。对6所农村抽查幼儿园100名家长对孩子升小学的选择意向,63名家长选择城区学校,26名家长选择乡镇中心完小,只有11名家长选择就近的村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地位就可想而知,大部分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四)质量低。一是生源质量低。农村中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教育资源占优势的城区学校或乡镇中心小学,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或存在问题的学生。对1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学生调查统计,10所学校共有学生569人,其中留守儿童427人,单亲家庭孩子61 人,身体残疾学生 12人。这些孩子因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监督,大多数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低。很多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办学行为不规范,由于教师短缺,课程设置随意,没有按部颁要求开课,特别是音、体、美和信息技术课有的虽开了,但教师多是兼任,甚至有的干脆没有开。很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对教学管理松散,教学常规落实不理想,教师对备课、作业设置和批阅以及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学校也没有建立明确的监督和奖惩机制。三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特点是偏两头,要么偏大,50多岁接近退休的多,要么偏小,20多岁刚参加工作的多,中坚力量偏少。对1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基本情况统计,10所学校教师共 72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31人,30岁以下的有26人,30岁至50岁的仅15人,而临聘代课教师 13人。年龄大的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工作热情锐减,年龄小的工作经验不够,缺少骨干教师引领。教研工作在农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弱化,由于规模小,教师人数少,教研工作很难常态化开展,难以形成氛围。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因为无同头年级和同头教师,很难开展集体备课。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课务普遍繁重,调查统计10所学校,教师周课时大都在18 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人。加上课后服务,教师负担更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多数教师要包班,因此教师很难开展教研活动,也很难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据了解,有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只有10名教师,2020年均报名参加了该区组织的“国培”,但集中培训时教师只能上午5名和下午5名轮流参训,否则只能停课,而要想外出脱产培训几乎不可能。四是学生学业成绩水平低。通过调取乙县2020年上学期六年级15所学校学生学业水平监测数学学科数据分析比对,该科5所城区学校平均分82.5分、5所乡镇中心小学平均分72.6分、村小平均分48.3分,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农村学生学业成绩明显不如城区学生,村小(含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与城区学生差距更大。

(五)未来忧。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堪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乡村小规模学校恐怕会越来越边缘化。这带来的更可怕的后果是农村家长对农村教育的不信任,拼命也要把孩子送到城区就读,造成当下很多农村学校学位闲置,而城区学校学位短缺。跟踪调查甲区和乙县各3个乡镇近三年生源状况发现,这六个乡镇生源每年减少都在10%以上,近郊乡镇生源减少最多的一年甚至到达了23.6%。家长也为了孩子转,迫不得已到城市打工。生源减少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发展更加艰难,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村教育越来越弱,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当教育在农村中失去吸引力时,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没有了人气,成了“空心化”,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恐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主要模式

乡村小规模学校要想改变目前面临的困境,需要积极寻找突破口。有些地方和学校为了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现状,着手进行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师配备,让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种作用不明显也不持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汇聚多方面的资源优势,激发办学活力。

(一)名校集团模式。由辖区名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将乡村小规模学校纳入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具体操作及模式:一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根据地域和学段等要素,将辖区内的名校组建教育集团,同时有针对性地把乡村小规模学校纳入集团。考虑实际情况,为避免过度稀释集团母校优质教育资源,每个集团纳入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个数不能太多,23个较为适宜。二是由集团母校深入乡村小规模学校调研,结合实际,拿出新组建集团特别是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办学规划与具体方案。要在办学理念、资源配置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三是在集团内部根据实际情况选派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工作,特别要选好校长,由校长组建好管理团队。教师每年可在集团内有计划按比例流动,要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集团母校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四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与集团母校在教育教学、教学常规、教师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同步实施。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名校带动和引领,加上办学体制创新,能够在短时间内全方位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落后形象,全面提升其办学品位;二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集团能更好统筹和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优质教育;三是这种办学模式便于教师有序交流。集团内教师交流只是因工作需要正常流动,是任教而不是“支教”,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多年来城乡教师交流落地的问题。

这种通过集团化办学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模式在很多地方有成功案例。调研发现,在B区有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2019年上学期年仅有学生5 人,2019年下学期加入城区名校集团化办学,由集团选派中层骨干担任校长,短短几年时间改变学校面貌,生源也由当时的5人发展到目前184人。

(二)乡镇集团模式。由乡镇中心学校组织,依托乡镇中心小学搭建平台,组建集团,将辖区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纳入集团发展。具体操作及模式:由乡镇中心学校组建集团,明确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为独立法人,乡镇中心小学为集团母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及管理团队由集团选派,师资在集团内统筹调配安排。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开展由集团母校---乡镇中心小学牵头揽总,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考核。

这种办学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是在乡镇内能更好地调配教师,整合教育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促进区域内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二是能更好地规范办学行为。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随意性强,或多或少存在与上级政策和要求不相符的办学行为,通过在集团内同步实施,各学校只能规范办学,不能任性。三是能够解决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维护教育公平。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教师短缺,这些课程在很多农村学校不能开足甚至无法开课。当前农村学校也启动了课后服务,但课后服务质量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学校缺少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专职教师,课后服务大都是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文化补习,不能开展特色课程方面的辅导,更谈不上组织社团活动。这种现状于农村孩子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通过集团出面,组织体育、艺术和其他方面的专业教师实施“走教”, 直接参与乡村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学和课后社团服务,不失为解决当前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与课后服务师资问题的路子。

(三)学校联盟模式。区域内多个乡村小规模学校本着平等、自愿原则结盟,成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结盟校之间定期开展校际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具体操作及模式:根据地域、学段、规模等因素,由乡村小规模学校自主结盟,推举1所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学校为牵头校,牵头校负责制订《乡村小规模学校结盟章程》,组织成员校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观摩、研讨活动。

这种结盟模式是建立在成员校之间独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它们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成员校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由于各校情况不同,办学存在差异,容易形成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但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大都自身较弱,如果牵头校引领示范作用不强,即使教育行政部门出面推动,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模式由于自身的局限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与困境,因此建议选择前面两种模式。

三、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对策与建议

要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真正让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共同体平台得到很好地成长,破解发展难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既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也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引导,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搭建发展共同体平台,确定发展模式,更需要学校认真思考探索,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与路子,主动融入共同体,提升品质,实现内涵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教育工作就是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乡村小规模发展瓶颈,就是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站在时代高度,认真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厘清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

1.做好规划设计。一方面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摸底,按照“立足实情、满足需要、节约资源、良性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生源辐射及未来预测等情况,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规划要严格遵循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向社会公示和上级报批等程序,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保留、撤并或新建要做出科学决策与安排。另一方面要做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专项规划。要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对区域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这些学校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破解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明确目标与措施,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完善、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

2.做好标准设计。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订出台具体的建设标准,主要涉及校园选址布局、场地设施、教学装备、教师队伍配备与培养、校长选拔任用、学校管理、经费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这些标准既要符合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制度,又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做好制度设计。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配置,强化评估考核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立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专项定期议教、专项督导评估、经费保障、教师交流、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建立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长效机制,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能进入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压实各方责任,做好激发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力的文章。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才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品质,促进乡村振兴。

1.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在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过程中,县级人民政府主要承担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等职责,要定期组织教育、编办、财政、人社、发改、规划、乡村振兴等部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办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整合各方力量,破除发展障碍。要牵头制订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相关规划,并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要抱着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高看一等、厚爱一层”的工作理念与思路,在经费投入与师资配备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与倾斜。建议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安排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教师编制倾斜政策,按师生比和班师比重新配置教师。乡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村组社区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积极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近入学,不盲目跟风送孩子到城区择校,缓解当前城区学位挤、乡村学位空的局面。

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与责任至关重要。一是制订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机构和责任人员。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模式的选用,要突出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要统筹安排好名校集团模式和乡镇集团模式,建议乡村小规模初中全部纳入名校集团模式,1所城区小学名校加入2至3所乡村小规模小学,其余乡村小规模小学全部纳入乡镇集团模式。三是要遴选好集团学校校长。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能走多远,选好集团领头羊是关键,要把德才兼备、有教育情怀、专业水平高、善管理的教育人才选拔到集团校长的岗位上来。四是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师资建设。结合实际,配合编制部门拿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标准与意见,按照师生比与班师比予以适度倾斜,同时又要考虑名校集团参与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教、管理与指导等因素,切实做好牵头母校的师资配备工作。要切实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岗位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区域化、集团化管理,在把握原则、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赋予集团在经费投入、人员调配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强化党对集团办学的领导,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集团法人负责制。

3.学校的责任。学校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主体,集团中的牵头母校是主体中的主体,要充分发挥集团母校的组织实施、引领指导与推动落实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集团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团队由集团统一安排,教师由集团统一调配,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教师培训等与集团母校同步实施。建立集团内定期轮岗、对口交流的支教制度,以6年为一周期,集团内的行政与教师进行有序交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集团母校教师(含行政)到乡村小规模学校支教,同时也安排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学校教师(含行政)到集团母校跟岗进修,支教和跟岗时间至少一年,以确保各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提醒的是,因城乡差异和学校差异,集团母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课程设置、目标定位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既要考虑同步实施,又要考虑个性发展,避免学校同质化。集团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也要主动融入集团模式,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切实提升办学品位和影响力。

(三)加强督导考核,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取得实效。

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考核。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地方工作考核体系,建立相关领导蹲点联系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工作机制,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采用的模式、运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要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纳入省、市州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制订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评价考核方案,将共同体建设模式、运行情况和效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同体持续科学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途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1CJC10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

3.《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

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湘政办发〔2020〕31号)

  4.《湖南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