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分析

黎月坤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在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必然会出现拒绝行为,这是幼儿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就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社会生活,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本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拒绝行为的原因,并就成因分析提出了教师进行教育的几个契机。

【关键词】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拒绝行为

因幼儿的兴趣、个性、观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同伴交往中也会因思想冲突而出现拒绝行为,但小班阶段的幼儿在交往中出现拒绝行为的概率相较而言则是非常高的。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实施教育的启发性思路,还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优良品质。下面,笔者带领大家就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展开分析。

一、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成因分析

(一)自我中心

在幼儿智力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是前期表现最为鲜明的特点。自我中心使幼儿在交往中仅在乎自身利益、维护自己的观点,不接受同伴的意见与建议以及其他不同观点,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处理事情。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即便同伴提出合理的请求,这部分幼儿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就比如在共同搭积木中,有的幼儿会霸占一部分积木,即便其他幼儿提出“一起玩”的合理请求,也会得到“我不要”的拒绝答案。

(二)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有着明显的不同,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于自身、自身与同伴之间关系的认识。具有自我意识的幼儿已经对同伴交往中的行为具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对于合理请求的拒绝也会变少。并且在合理拒绝的行为中,也会坚持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即便是老师介入调和,也能够站在主观立场上表达自己做出拒绝行为的原因,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三)权威衡量

在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拒绝行为,这是教师的身份在他们看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因此不用衡量这种“权威”,拒绝行为也就相对较多。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幼儿在面对班级中的“明星幼儿”时,拒绝行为也会相对较少,这也是“权威”效应的一种影响作用[[1]]

(四)家庭因素

对于在幼儿交往中拒绝行为表现较多的幼儿来说,基本上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有些家庭的父母在日常沟通中就存在诸多拒绝行为,幼儿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下拒绝行为也会变多。除此之外,有些家庭的教育理念是秉持自身的立场、维护个人利益,而在这一家庭成长的幼儿,也会有诸多拒绝行为。例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了肢体碰撞,其中一名幼儿表示:“我们站远一些好吗,不然会撞到一起的”,这类幼儿也会态度强硬地拒绝:“我不,我就要站在这。”

(五)交往能力

拒绝行为的产生也与幼儿的交往能力有着直接性的联系,因此,如果一名幼儿经常受到其他同伴的拒绝,就要考虑这名幼儿自身的交往、交流方式是不是存在问题。就比如部分幼儿在请求同伴帮助自己取物时,并不会以请求的语气说:“**,可以帮我把**拿过来吗?”而是直接表达诉求:“**,去给我把**拿来。”同样的要求在充满命令、敌意的话语中,收到拒绝的概率也会提升。

二、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教育契机

(一)允许幼儿合理拒绝行为存在

每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经历存在诸多不同,而他们在兴趣、能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也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必然存在合理性的拒绝行为,而教师则应当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合理性的拒绝行为。拒绝行为是幼儿在情感与意识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人的观点发生冲突时的一种情绪表现,是幼儿自我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一种行为,同样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一项必备技能。因此,教师在面对幼儿合理性拒绝行为时,不应当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干预,而是要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合理拒绝行为。例如幼儿在别人提出:“可以把**送给我吗?”的时候,表现出“不行,这是妈妈给我的礼物,我很喜欢。”这一拒绝行为,就是合理性拒绝,教师不应加以干涉[[2]]

(二)指导幼儿合理运用拒绝行为

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要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又要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教师不仅要允许幼儿合理拒绝行为的存在,还要让幼掌握正确进行拒绝的方式方法。第一,教师应当在教育中让幼儿明白,当幼儿在违反规则或者犯错时,如果别人向你提出意见,是不应该被拒绝的,但是如果他人向你提出了无理要求或者将个人的想法强加于你时,就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和话语拒绝对方的要求。第二,教师还应当引导幼儿在拒绝时保持良好的语气态度,既要表达明确的拒绝,又要表明拒绝的原因,避免发生言语冲突。在幼儿产生言语冲突时,教师还应当与幼儿一同找出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引导幼儿进行反思,改正交往中的不足,传授正确的交往技巧[[3]]

(三)帮助被拒幼儿进行积极交往

经常被拒绝的幼儿不仅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中也会成为社会群体中的被拒绝者。如果根据被拒绝次数来将班级中的幼儿进行划分,常被拒绝的幼儿大约可以占据班级人数的10%,而在长久以往的社交中,这部分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偏离群体的行为。因此,教师在观察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对这部分幼儿进行特殊性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培养这部分幼儿的社交能力,传授正确的社交技能,提升他们的受欢迎度。例如在同伴交往中温柔、礼貌地提出请求,在拒绝后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与其他教师以及幼儿的交往中做好表率,给予幼儿充足的关心与爱护,借助自身的影响力来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交往技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阶段,其社交能力与社交技能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会出现诸多拒绝行为。而教师在观察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就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合理拒绝意识,掌握正确拒绝方式,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使幼儿能够在集体环境中和睦相处,并且还要发挥表率作用,使幼儿在良好的社交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交关系,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慕晨,颜艳.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04):110+114.

[2]钟月明.“不行,我不换”——以换书为例谈幼儿间的拒绝行为[J].学前课程研究,2009(09):39-41.

[3]丰新娜.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