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跟屁虫》教学后的反思与收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绘本《跟屁虫》教学后的反思与收获

朱媛媛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示范幼儿园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很多家庭会选择两个甚至三个孩子。对于大宝来说,二宝的出现让他们既开心又苦恼:开心的是终于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有了每天朝夕相处的玩伴;苦恼的却是,他不再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精力和关注分担了一部分在二宝身上。很多孩子在这时候会出现委屈、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觉得是二宝抢走了原本属于他的爱,厌恶情绪由此产生。如何让大宝发自内心去接纳二宝,更好地平衡两个孩子以及亲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多胎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个绘本,里面哥哥和妹妹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却富含内在深意。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它来传递些什么呢?于是我尝试着在班里开展这个活动,希望可以通过绘本中哥哥妹妹之间发生的事情,让幼儿迁移自己的情感,在为自己哥哥姐姐身份感到自豪的同时,享受弟弟妹妹对自己的依恋,体验兄弟姐妹之间真挚的亲情。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妹妹模仿哥哥的有趣,体验当哥哥姐姐的自豪。

2.在活动中能迁移自己的情感,大胆表达心中所想。

3.通过活动,能与兄弟姐妹更好的相处。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跟屁虫”导入

1.师:你们知道跟屁虫是什么意思吗?

  1. 师解释总结跟屁虫的意思:跟屁虫就是我做什么,你跟着我做一样的动作。
  2. 随音乐玩跟屁虫游戏。

二、认识故事中的哥哥和妹妹,初步感知兄妹情

出示哥哥和妹妹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是什么关系?你从哪里发现的?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他们穿一样的衣服?

总结:他们除了身高不同,长相一样、衣服鞋子也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是一对兄妹,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

三、阅读绘本,大胆表达心中所想

  1. 吃饭

提问:妹妹看到哥哥这样,她会怎么做,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妹妹的饭明明没有吃完,为什么她还要再来一碗?

     总结:妹妹是哥哥的小跟屁虫,哥哥做什么,妹妹就跟着做什么。

提问:妹妹跳起来了吗?为什么?

你觉得哥哥会对妹妹说什么呢?

妹妹喜欢哥哥吗?

总结:妹妹喜欢和崇拜哥哥,她渴望像哥哥一样长大,变得和哥哥一样厉害。

  1. 上卫生间

提问: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妹妹这次会学哥哥吗?

妹妹怎么这个表情,发生了什么事呢?

哥哥看到妹妹这样,会对妹妹说什么呢?

总结:虽然妹妹很小,许多事情做不好,但是她仍然学哥哥,是哥哥的小跟屁虫。     

  1. 看书

提问:现在哥哥和妹妹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觉得哥哥的书有趣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妹妹又是怎么看书的呢?

      真奇怪,妹妹的书拿反了、眼睛看的还是哥哥,为什么会笑的这么开心?

      哥哥做什么妹妹就跟着学什么,可是却常常做不好,哥哥会喜欢这样的妹妹吗?

  1. 喜欢的人

提问:哥哥把眼睛闭上,他心里想的是谁?

      哥哥和他们是什么关系?

      妹妹也把眼睛闭上了,她想的又会是谁呢?

      怎么妹妹和哥哥想的人是一样的?

总结:虽然妹妹是个小跟屁虫,哥哥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但是哥哥仍然很爱她,愿意陪着她一起长大。

  1. 一起走

提问:哥哥和妹妹现在要干嘛去?

      和妹妹一起走路,你会嫌弃她走的慢吗?

      如果走着走着,妹妹累了走不动了,你要怎么办呢?

四、幼儿角色扮演游戏,进一步体会兄妹之情。

规则:请男生当哥哥,女生当跟屁虫妹妹,哥哥带着跟屁虫妹妹一起去开心的玩吧!

提问:看了哥哥和跟屁虫妹妹的故事,你有什么想对你的弟弟妹妹说的?

五、结束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爸爸妈妈之外,跟我们最亲的人。虽然有时候会有些小矛盾、小麻烦,但是你们是永远相亲相爱不可分离的一家人。回家之后,记得对他们说一句:我爱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的教育要求中提出: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环节的设计中,把如何引导幼儿通过绘本中的情节进行自我情感迁移,大胆表达心中所想,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在导入中,我利用游戏的方式将跟屁虫的的行为特点直接表现出来,通过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且幼儿对跟屁虫的含义有了初步了解,为后面的角色扮演环节打下了基础。

   绘本中的图片很简单,文字更是寥寥几笔,没有丰富鲜艳的图片吸引,有些幼儿可能草草地翻阅后就结束了阅读,并没有领会到绘本中蕴含的真正意义。怎样让幼儿投入到故事情节中,进而迁移自身情感,体会兄弟姐妹之间不可分割的爱,变成本节活动需要处理的难点。因此,当出示一幅画面,在幼儿说出画面呈现的表面意思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哥哥和妹妹的表情、动作,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细微表情和肢体动作所表达的含义,并通过模仿,迁移自身情感,体会哥哥对妹妹隐晦的爱。

比如,在“看书”环节,我与孩子的问答如下:

师:妹妹笑得这么开心,我想她的书一定很有趣。

幼A:不对,书都拿反了怎么看?

幼B:而且你看妹妹的眼睛,看向的是哥哥,根本没有看书。

幼C:妹妹太小了看不懂书,她笑是因为看到哥哥在笑。

幼D:妹妹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干什么她就跟着干什么。

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声情并茂,边模仿边回答,显然已经把自己带入到角色当中。大班幼儿对角色心理有了一定的察觉,在设计问题时,鼓励他们猜想这些心理活动背后的原因,进而激发他们表述的热情和深入思考的愿望。在一个问题多个孩子回答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不仅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还会从同伴的回答中互相学习,有的孩子是在前一个孩子的表述后补充,有的则是总结前几位的表述做总结性发言。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教师的总结在整个活动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就像船长手中的舵,把握着幼儿学习的方向。本次活动中,我反复斟酌,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有效的总结,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思考拓展新的方向。

比如,在观察了几幅图片之后我总结道,哥哥做什么妹妹就跟着学什么,可是却常常做不好,哥哥会喜欢这样的妹妹吗?一句提问式的总结又引发了孩子们新的一轮思考。“哥哥不喜欢妹妹模仿他,但是她是妹妹呀!”“妹妹是因为喜欢崇拜哥哥,所以才什么都跟着做。”“我弟弟也喜欢什么都跟着我做,但是我一点也不讨厌他,我觉得他特别搞笑。”“当然喜欢了,因为他是哥哥,是要保护和照顾妹妹的。”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的同时,更加觉得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总结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感悟绘本的价值,实现多方位的发展。

绘本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将一个深奥的道理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呈现出来,没有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感受并体验到,在学学、说说、猜猜、想想之中,幼儿便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看似简单的一本绘本,却将一种深奥的情感处理方式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借助绘本进行教学,对幼儿情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