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推动煤电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和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文化建设推动煤电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和路径探究

乐欣兰

浙江浙能中煤舟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本文在研究文化建设助力煤电企业转型发展的基础上,提炼出在新型能源结构背景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及实施路径。对激发企业夯实新时代煤电产业“压舱石”角色,推动高碳行业降碳减排、智慧永续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2020年9月22日,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9月,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强调,要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淘汰落后煤电,建设先进煤电。煤电企业如何转变好传统电力供应“主力军”到“压舱石”的身份?如何在危机中谋求高质量转型发展?事关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实施与深化,更与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息息相关。

围绕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公司准确把握能源发展趋势,以“建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综合能源服务商”为目标,凝练出“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百万标杆、蓝海幸福家园”的“三色”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建设推动煤电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企业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建设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理念,能够使企业愿景、目标、战略等抽象概念具象化,对工作实践存在精神引领和内在影响。企业文化中的软实力,包含了核心价值观、精神动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导向作用。当软实力通过文化实践转变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成为企业的硬实力。

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内涵,包括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也包括职工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企业民主权益等精神文明层面的深刻底蕴。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围绕“建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综合能源服务商”目标,公司对经营战略和愿景目标作细化分解,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主体模型基础上,凝练出“三色”文化建设方针。本节在深入探究煤电企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模型:责任与动机、管理与标杆、生态与人文(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模型

图 1新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模型

立足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模型,结合时代背景、目标愿景和项目发展蓝图,公司推导出“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百万标杆、蓝海幸福家园”的“三色”企业文化(如图2所示)

图2

图2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模型推导案例:“三色”文化

责任与动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基本政治原则。从企业责任来讲,电力企业在能源战略、生产安全、经营策略等方面都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都与城市建设与人民福祉脉脉相通。从企业动机来讲,电力企业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初心和使命意义非凡。以煤电企业为例,公司承担着保障电力供应、护航能源改革、促进经济进步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就必须有红色精神赋予思想引领,有顶层设计给与战略指引,有党员先锋克难攻坚、冲锋在前,以“红色党建引领”的文化核心,确保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动力充沛。

管理与标杆。经济学假设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长期而言即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电力企业尤其是煤电企业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更应该加速转型升级,以文化建设促进管理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行业领先标杆形象,由内而外促进企业各类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公司立足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发展先进煤电项目,开拓综合能源服务,围绕安全抓生产、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生存抓发展,结合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与前瞻性,立下“绿色百万标杆”誓言,推动企业智慧创新、绿色永续高质量发展。

生态与人文。随着我国电力发展进入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图3所示),电力企业要与精神文明想融合,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塑造,不仅需要建设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企业,还要从职工权益、家园建设、生态文明等综合角度出发,密切联系社会,激发职工内在积极性,实现人企共进的良好局面。公司结合海岛地理环境,以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初衷,携手广大职工共同建设“蓝海幸福家园”。

图3 我国电力发展历史

图3 我国电力发展历史

三、文化建设推动煤电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究

煤电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大框架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能源电力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加速自身转型发展,其文化建设路径应具备以下四点特质:社会价值驱动、清洁智慧开放、管理机制卓越、社会声誉优秀(如图4所示)

图4

图4 煤电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价值驱动。煤电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意义是维持社会能源供应的稳定、维系国家能源体系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其本身就具备高尚的社会价值。党的领导是煤电企业发展的根本,党建引领有助于企业党组织的高质量运转,对培养人才队伍,激发职工内在动机具有积极作用。当职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趋同,并存在合作共生的价值理念时,其单位工作时间所产生的效能将自主提升。受社会价值驱动,职工责任意识增强,围绕自我发展的个体目标,自由、创新、慎独、反思等实践行动随之而来。文化建设对组织及人的积极作用,可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化管理,使具备价值的人才得以体现,从而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团队铺设基础。此外,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社会价值驱动还表现在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产品的一流服务上,从环保节能到综合能源服务,从深度调峰到科学技术创新,社会价值驱动是带动企业的全方位发展的初始动机。

清洁智慧开放。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电企业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进智慧巡检、智慧上仓、智慧工程等智能电厂项目,加大数字化经济与企业管理、智能电厂项目的有机融合。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依据经营环境加强现代综合能源服务开发,以及煤电产业融合新能源发展的系列探索。建立健全煤电产业链合作机制,持续做好降本增效工作。围绕“标杆”文化建设,企业应结合经营管理实际,有方向地组织开展科学技术、专业课题的研究与应用,做到行业领先、技术优先,走到前列、干在实处。

管理机制卓越。数字时代,煤电企业应围绕综合能源服务设计、重塑商业活动,并构建新管理结构。此时,顾客能全程参与顾客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与企业及其产业伙伴、业务伙伴互动形成三维的顾客价值空间。[1]此外,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煤电企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更有必要去结合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保障。企业文化是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企业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会对电力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规范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专业程度。[2]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标准制度等方面的有效结合,为企业职工树立公平公正、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意识,切实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社会声誉优秀。“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稳步增长为基础的,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要基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进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3]企业声誉包含内部声誉(职工认同)与外部声誉(社会认同)两部分,加强网格走访、福利待遇、结对扶贫、志愿服务、生态保护、困难帮扶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等优秀文化,能延续意识形态的长久认同,从而营造出爱企如家、企地联合的良好氛围,巩固企业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四、结论

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提高经营效益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在促进企业发展和塑造良好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显著,是企业改革中的关键内容。电力企业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持续发展、安全生产和奉献精神等基本特点,应该在管理工作当中明确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4]煤电企业要积极转变企业文化创新理念,以文化建设激发电力企业内部凝聚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的进步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春花,钟皓.新管理架构:顾客价值三维空间[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2):128.

[2]田艳秋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J],专题综述,2021(5):24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刘钰媛关于电力企业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的探讨[J],文化新论,2021.3(中)第8期,总第551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