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谈如何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

刘方明

广东省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中学  526238

摘要:从“博雅式”全人教育观念的哲学辩证角度来看,“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既是一种教育领域中的范式行为,同时又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社会关系交往活动。在此过程中,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联系密切的社交关系。基于此,高中教师在进行“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的过程中,也应当将传统的“主一客”二元交往模式,及时转变为“主一客一主”交往模式,从而真正解决“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关键词:高中学生;学困生;心理障碍;辅导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积极推行着现代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格局。然而,由于“应试思想”与“学分教育”的根深蒂固,导致很多高中院校始终都将“成绩”视为评价高中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学困生”的区别待遇与忽视待遇现象。但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格局,若缺少了对于‘学困生’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那么所谓的‘现代化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格局’,不仅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观念,同时更是一场虚伪的教学实践[1]。”由此可见,高中教师如何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则是实现现代化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其 1925年所提出的“工具主义”教育教学观念中认为:“教师与学生之所以会存在严重的交往地位不平等现象,其最重要诱因便在于教育教学观念中‘人学研究’的缺失[2]。”其中所提到的“人学研究”其教育主体以“人”的完整性为基础,其教育教学观念的关注重点也始终都集中在整体性的维度,而并非是“成绩”、“行为”、“结果”等分裂性的因素。这不仅充分印证了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滞后性,同时也为高中教师如何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理论基础。

从教学内容来看,高中教师在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进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更要关注到高中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情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态度观念。从教学评价角度来讲,高中教师在辅导学困生排除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则应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意愿、学习态度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考察。而不应只将其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习成绩”这一客观因素之上。

基于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思想”与“学分制”教学模式,使得很多高中教师在其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主观意愿下,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逐渐扭曲为一种完成教学教育任务的工具性手段与夸大性条件,这也直接忽视了教育的实质目的与价值。在这样的实际教学情况下,使得很多高中教师将教学教育过程逐渐工具化为一种知识教学背景,很多教学活动也只关注“科学世界”的知识传递过程,而逐渐违背了“生活世界”的实践原则,这也使得高中教师不断扩大自身的“个体生成力量”,最终逐渐成为严重束缚高中学生发展的“教育工具”[3]

二、加强“学困生”全面认识

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过程中,高中教师若想要进一步实现其工作实践的实效性,则应加强对于“学困生”的全面认识,从而真正了解“学困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确定其心理障碍排除辅导的交往内容与交往方式。若在这一过程中,高中教师忽略了对于“学困生”的实际调查,则会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工作,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这样不仅无法达到“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的预期效果,同时还会适得其反。基于此,教师首先则应对“学困生”具备全方面的认识,不仅要对“学困生”个体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要对“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学困因素、学习特点、努力情况、学科学习情况、综合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调查。在这一基础上,高中教师还应对班中的“学困生”相关信息进行不同学习特点、不同学习心理障碍,不同心理障碍原因,以及心理障碍行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其能够真正明确自身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因素。

三、完善教师个性心理品质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内外与“学困生”的交往都需要教

师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教师通常都会以教学任务繁重,要保证大多数学生的

学习效果为由,推脱与“学困生”交往的责任。教师在全面认识“学困生”的基

础上,端正对待“学困生”的心态,坚持向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与“学

困生”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学困生”短期内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师很容易

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但关键是教师要及时的调整,保持积极、明快的情感,并以

此情感激励“学困生”,与“学困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关系。由于“学困生”

特殊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坚持民主型的教学风格,给予“学困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激发“学困生”参

与交往的热情。

四、提高教师交往技能

对于“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而言,高中教师的交往技能则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结果的有效性与时效性。基于此,高中教师则应明确且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交往技巧。从高中教师与“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交往要素及交往类型角度来看,高中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心理障碍排除辅导时,则应通过自身的语言技能、合作技能、反思技能,对“学困生”心理障碍进行针对性引导。并且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困生”认知特点进行结合,从而使得“学困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明确、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思路。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学生的“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而言,其不仅是一种对于“博雅式”全人教育观念的全面落实,同时更是对于中国教育体系“主一客一主”交往模式的积极尝试。基于此,高中教师在未来的“学困生”心理障碍排除辅导教学实践过程中,则应该充分认识到未来人文教育格局的发展趋势与时代必然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学困生”全面认识、完善教师个性心理品质、提高教师交往技能,由此实现高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平等的交往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小荣,黄晓蓉,杨昌益,张丽霞.学困生积极参与高中历史课堂的案例设计——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2(23):84-86.

[2]红鸽.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中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7):104-107.

[3]桑春国.“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20):38-39.

[4]张旸.将心比心,让分心转变为走心——注意力分散学困生个案[J].教育家,2022(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