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阶段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干预政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6
/ 2

刍议初中阶段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干预政策

关建文

中山市小榄镇旭日初级中学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摘要:近年来,在中学时期学生总是会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过激行为,甚至还会出现违法犯罪等行为,这些都是他们心理发育不健康,以及心理危机而引起的。而青春期,正是初中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行为意识进行及时地指引,进一步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出现了心理行为障碍等向题,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但若教师处理妥当,则可以帮助他们身心发展,促进其全面成长。为此,如何帮助初中生渡过心理危机这一难关,成为了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下文对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政策

前言

现如今,有关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报道有很多,造成他们出现偏激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心理问题,这与当前社会的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居住环境、团队气氛、道德风气以及学生本身的素养各有不同,所以会造成当前的初中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且逐渐严重。这些状况和问题,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从而全面优化初中阶段的教育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常见的初中生心理危机及其特点

常见的初中生心理危机内容有很多,比如青春期心理成熟的危机。初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期成熟主要表现在健康思维,比如说早恋。伴随学生的逐渐成熟,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行为意识产生了混淆的现状,进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危机。例如,异性之间交往太过亲密、缺乏父母的关爱等等。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生性敏感、情绪多变、感情丰富1

学业危机,这是初中生即将步入社会、掌握学习技能、提高生活能力的关键途径。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进而完成学业任务,但是学业的成败影响着他们对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优劣,教师以及家长都非常关注该环节。所以,部分学生会在这一阶段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日常学习过于较真、面对重大挫折难以接受、吵闹着转学或换班、出现社恐等等,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抑郁心理。

异常家庭的学生会出现人格危机。异常的家庭具体指的是家庭结构发生改变,或者学生在家中深受家长的溺爱,或教育失误、太过严厉、期望太高等等。还有些家长比较喜欢打麻将、赌博,甚至吸毒,或者出现婚外情,这些异常的家庭结构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异常家庭会因家庭权威形象的破损、亲子情感的破裂,使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陷入困境之中,进一步造成学生人格出现危机,并带来一系列人格危机。造成这种心理危机的学生是:家庭教育观念稍差、期望相对过高、不善于沟通与交流;家庭破裂缺乏对孩子的保护与关心;在溺爱中长大且又面对重大欲望难以得到满足。

道德价值关键危机。这种心理危机是初中生在养成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这一环节中,一种内心与自我价值相互冲突而无法和解的危机。具有这种危机的学生,一般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深受道德伤害,且难以自拔;初次接受处罚,自己的自尊心太过要强。

二、心理危机的定义与案例内容分析

通常来讲,初中生出现的心理危机,一般指的是其心理状态的相对失衡,心理矛盾难以化解,也指的是精神方面濒临崩溃或者精神出现问题,进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当学生面临重大事情,或内心积压一件事情很久,那么将会难以把握心理思绪,不能平衡状态,从而使得正常生活被扰乱,最终进入到一种失衡的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2

初中生的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阅历也相对较少,心理承受能力稍差,所以他们很难妥善解决一些冲突与问题,特别是面对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问题,如果父母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将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甚至出现自残的现象,如案例:当二胎开放以后,某家长在未与10岁女儿做好思想工作的情形下,生下了儿子。随着二胎的长大,要强的姐姐与弟弟的夺宠之战越演越烈,姐姐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开始表现得异常积极与优秀,但发现父母还是未能将目标聚焦到自己身上,于是从另一边极端(出现违纪,犯各种事情)去引发父母的注意。久而久之,父母越发现姐姐的不懂事,便逐渐疏远姐姐。从此,恶性循环日趋严重。最后,在姐姐六年级出现了自残现象(刀片割手),上初中之后更加严重,且扬言要用刀砍父母。

三、初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干预政策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初中教师面对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危机,应该及时为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将其成为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塑造人格的关键性课堂,并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及空间。教师不得运用强制性的教导模式,为学生制定系列框架条例,也不能对他们具有过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太过严厉,或者学习与生活氛围太过紧张,将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以及羞怯,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低级服从与依赖的心理特征,甚至还会出现消极的反抗与不信任的行为特征。可见,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

(二)实行生命安全类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初中生对生命的认知意识,使其学会正确的看待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珍爱生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安全思维,推动其个人的自我和谐、认识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思维发展。同时,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生命安全教育,他们学会了扶助弱势群体,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安全,进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此,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教学需求,并结合他们的心理危机,进而对其实施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等,从而减少学生因一些心理障碍或情绪问题,而引发的割腕、服毒、跳楼等自我伤害行为3

(三)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

每个人的能力都非常有限,且每个人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学科成绩时,不得利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秉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适应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太过苛求自己,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课程知识。即便是学生尽力了,成绩依旧不太理想,教师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并及时对其进行鼓励与指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马克吐温曾说过:“仅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能活上两个月。”由此可见,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尤其是针对好胜心较强且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而言,教师更要对他们多一些鼓励,从而减少他们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其得到全面的成长。

(四)教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学生持续处在紧张、焦虑或失眠的状态当中,极容易造成精神分裂与心理障碍,并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教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以培养他们一些课外爱好,让其学会通过自我娱乐与调节,进而放松身心。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管控自己的情绪,不能喜怒无常、应该心寸大度、利用平常心来看待身边的人与事物,从而避免他们心理产生失望感和挫折感,预防其产生消极的仇恨心理。

结语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教书的任务,还要做好育人的职责,进一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时,一定要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与干预,必须心系学生、精心探究,且不断鼓舞学生、影响他们,最终为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学生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朱斌.体育课堂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下一代,2019(15):0376-0376.

【2】粟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4):199-199.

【3】吴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