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内容物吸湿性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内容物吸湿性研究进展

张倩,孟子坤,张玩涛,程茜菲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西安  712046

摘要: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内容物在生产及储存的过程中广泛存在严重吸湿现象,对颗粒/胶囊剂内容物而言严重吸湿现象不仅可引起结块现象,并且有可能导致药物发霉、变质,进而影响药物质量和临床使用疗效。因此,本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结合具体实践总结目前普遍通行的吸湿原理和可行的防潮技术,为中药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内容物防潮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字:中药;吸湿;防潮

吸湿性研究用于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等),其中颗粒剂、胶囊剂吸湿更为显著[1]。而吸湿性包括吸湿速率和临界相对湿度两方面。由于提取物中含多糖、蛋白等易吸湿性成分,所以吸湿是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常发生的现象[2]。本文对防止中药中药颗粒剂、胶囊剂吸湿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概括。

1.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减慢吸湿率

喷雾干燥法[3]在中药制剂中广泛采用,中药提取液被雾化成微细液滴分撒于高温热气流中3-5s即可脱水干燥。此方法可减少中药制剂中某些成分的吸湿性较大的问题。

向红[4]等人于2016年发表的文章中以乙肝扶正胶囊为研究对象,采用喷雾干燥技术解决了胶囊浸膏干燥粉结块的问题,工艺相对稳定。

2.选择适宜辅料解决中药颗粒剂吸湿性问题

水不溶性药物或辅料(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吐温20、吐温80)与易溶性药物结合时,其吸湿量具有加和性[5]

注:总吸湿量等于各个药用辅料及药物百分含量同单独吸湿量乘积之和。

陈光宇[6]等对新五汁饮颗粒剂制剂处方进行优化。其中对稀释剂、润湿剂等辅料及其用量进行优选,并且通过吸湿性试验确定临界相对湿度,结果标明新五汁饮颗粒剂最优制剂处方为:新五汁饮干浸膏粉:乳糖:赤鲜醇=1.0:1.0:1.0,95%乙醇制软材,湿法制粒,在50℃下减压干燥4 h工艺最佳,在不同湿度下吸湿速度动力学方程皆满足幂函数数学模型。

刘志刚[7]等以常见药用辅料对毛冬青总黄酮吸湿性的影响中证实乳糖、硬脂酸镁、微粉硅胶、磷酸氢钙、滑石粉、微晶纤维素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样品的吸湿性。

3.对中药制剂进行包衣:提高临界相对湿度(CRH

采用不同的包衣材料,也可一定程度降低中药制剂的吸湿性。

郭田甜[8]等于2022年发表的文章以柴黄片包衣工艺的研究中,探究了薄膜包衣对柴黄片成品性状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证明了薄膜包衣可以有效延长药物有效期,方法简便、工艺稳定。

邹意华[9]等与2021年发表的以利肝片薄膜包衣研究证实了利肝片薄膜包衣使药物有效期延长等优点。

4.采用防潮包装

聚氯乙烯和PVDC塑料由于其廉价、且防潮效果良好,目前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包装,其可大大增加药物稳定性[10]。其中,铝塑包装更为常见,其次也可采用为双铝包装进行防潮。

黄可[11]于1998年对于药品包装的防潮性能研究证实了玻璃瓶包装的封口材料防潮能力大小为:木塞>塑料塞>蜡纸;塑料瓶包装的性能为:双环套盖>旋钮胶垫单盖>旋钮塑盖。

5.建立颗粒剂吸湿模型对吸湿规律进行研究

采用数学模型对中药制剂的吸湿性(包括吸湿动力学曲线和吸湿等温线)进行拟合,有利于客观表征其吸湿特征,为中药制剂的吸湿性预测和防潮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总结吸湿规律。目前,采用数学模型对中药制剂的吸湿性进行拟合多用于中药材和中药提取物浸膏粉末,有关中药颗粒的吸湿性拟合研究的报道较少。

韩鹏军[12]等对升麻葛根汤颗粒、桃核承气汤颗粒、达原饮颗粒进行研究,绘制了3种颗粒剂的吸湿等温线和吸湿动力学曲线,并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吸湿动力学曲线与双指数模型拟合度较好,拟合度最佳。双指数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上述颗粒剂的吸湿动力学过程,模型参数k12,说明本研究以糊精为辅料干法制备的颗粒,其表面水分吸附和溶解较难以发生,这可能与辅料糊精在颗粒表面分布增多、干法制粒的颗粒质地致密空隙少有关。吸湿等温线与GAB模型拟合度最好。GAB模型是中药提取物的吸湿等温线拟合的常用模型,该模型的水分活度适用范围在0.05~0.90之间[13]。中药吸湿过程一般分3步完成:表面吸附阶段→溶解阶段→扩散阶段(水分子扩散到内部吸湿)[14]。有学者假定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中药浸膏粉的表面吸湿和水分向内扩散的2个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基于物质质量守恒定律和费克扩散第一定律的双指数吸湿过程动力学模型,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中药提取物或制剂的吸湿动力学过程,模型特征参数是吸湿速率常数k1和扩散速率常数k2[15]

汤成成等[16]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了黄芪和柴胡水提真空干燥粉碎粉末的吸湿动力学过程,发现双指数模型参数k12,说明颗粒的水分扩散较快,水分吸附和溶解是颗粒吸湿动力学过程的限速步骤。

[1]江雯怡,吴文瀚,高喜梅,等.中药制剂吸湿性分析与防潮技术[J].中草药,2018,49(12):2749-2753.

[2]陈筱瑜,黄庆德.中药固体制剂防吸湿方法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20(11):61-63.

[3]方芳,程翎,张志兴,等.喷雾干燥法制备白术挥发油微胶囊[J].中国粮油学报,2019,34(07):73-77.

[4]向红,王立,吴元碧,等.乙肝扶正胶囊喷雾干燥工艺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05):128-129.

[5]陈筱瑜,黄庆德.中药固体制剂防吸湿方法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20(11):61-63.

[6]陈光宇,易军如,肖海英,等.新五汁饮颗粒剂处方优选及吸湿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02):173-178.

[7]刘志刚,李雪玲,李沙沙,刘莉,翁立冬,刘强,黄德浩,黄志刚.常见药用辅料对毛冬青总黄酮吸湿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01):24-27.

[8]郭田甜,房兆营,窦希波,等.响应面法优化柴黄片包衣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05):876-881.

[9]邹意华,陆继华,李科,等.利肝片薄膜包衣的工艺研究[J].大众科技,2021,23(05):81-82+105.

[10]孙淑萍,狄留庆,黄耀洲,等.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03):341-343.

[11]黄可.药品包装的防潮性能研究[J].医药导报,1998(05):349-350.

[12]韩鹏军,薛志峰,张丽娜,等.3种中药颗粒剂的吸湿性及数学模型拟合[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04):326-331

[13]程林,罗晓健,韩修林,等.中药饮片水分吸附与解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8): 3490-3495.

[14]Mauer LJ,Taylor LS.Deliquescence of pharmaceutical systems[J].Pharm Dev Technol,2010,15(6): 582-594.

[15]王洁,赵国巍,廖正根,等.肿节风混合粉的粉体学基本性质与吸湿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草药,2014,45(2): 188-193.

[16]汤成成,贾艾玲,王雅洁,等.柴胡提取物吸湿过程的模型拟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2): 7-11.

基金项目: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步长)前列舒通胶囊内容物吸湿性预测建模研究S20211312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