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刘淑会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从过往单一的提高学生绘画能力逐步提升到开发并培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美学能力。首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引言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爱好、创造美的能力,也被称为审美教育,在全面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凭借主观意愿进行学习,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掌握美术技能,提升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有利于在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同时,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深度分析不同的教学问题,从审美理解、兴趣、授课内容、合作活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1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很多美术教学所关注的重点,美术教师课堂上完成备课内容,学生课堂中或课后完成作业,这就是美术课堂教育的整个流程。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往往被大家所忽视,而这一部分在美术课堂教学里同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如果教师不进行教学评价就无法了解到学生是否有需要向老师反馈的问题,学生也无法及时与教师交流并解决自己的难题,这种情况下教师也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提升自我能力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与调整,只能机械化地完成教学内容。

1.2美术教育价值被忽视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对美术课程都未给予足够重视,大多都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主科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及升学率上,对美术课程的投入较少,甚至还会出现频频占用美术课的时候,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发展。

1.3传统课堂资源匮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会沿用“灌输式”授课方法,在知识讲解中单向地传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固执己见,刻板地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任务,并没有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资源匮乏的传统课堂中,无法找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的途径,只能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来描述不同的作品,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美育的渗透离不开丰富的课堂资源。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美育要求的内容,未重视课堂资源的拓展,仅围绕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授课,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2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2.1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就目前来看,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鉴赏课虽然较为丰富,但对小学生来讲,由于其主观意识、审美水平十分有限,所以,难以做到对这类艺术作品的深刻剖析。对这一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在艺术鉴赏中,更好地感受各项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与情感美,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束缚,为学生营造出更轻松的鉴赏范围,创设美的情境,帮助大家合理调整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对艺术美做出深入体会,进而为美术鉴赏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此外,美术教师也可以自行选择美术作品内容,以此来丰富艺术鉴赏内容与形式。

2.2巧妙开展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感悟美的能力

在美术课程中,美术欣赏课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开展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感悟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寻找美的踪迹”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这些图片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盈着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而不是美。教师也可以欣赏课的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并且引导他们用心感悟美。很多时候,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有发现表面现象美的眼光,而且要有用心体会隐藏美的能力。当然,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各个环节,在一步步的引导中逐渐让学生感悟美、品味美。

2.3生活教学,发现美

美术源于生活,美术中处处都有美的元素,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美的痕迹。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直接观看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但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兴趣一般,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价值使用不高。教师不妨换一个教学角度,从生活中寻求解决良方,将生活元素融入到美术教学当中。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美的真实性以及生活气息,从而更好地接受美、发现美。在选用生活元素助力美术美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素材的亲切性、可行性以及知识性。亲切性,是指生活素材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相关,学生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上课中的美育素材形成亲切感,便于发现美的活动开展。可行性,是指生活素材能够真正为美育教育开展提供知识渠道,使其感知美的观念。知识性,生活素材虽然来源于一般大众生活,但终归要服务于美术美育教育。因此,其本身必须要有知识性。

2.4转变对于美术课程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美

在过去的小学教学体系里,音智体美这一类的学科并不占主导地位,所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往往被当作副课看待,从而导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应试教育的存在也导致了填鸭式教育的普遍性。在美术课程中教师通常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绘画的基本元素与技巧、手工技巧等表层内容,却几乎没有涉猎关于美术内涵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内容。为此,教师必须转变美术课程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初期扮演好小学生美术课程引路人的形象,指导学生体验美术内涵,带领学生认识到美的存在,为后续审美能力奠定基础。教师也应当通过有效的课堂引导建立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在夏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树叶的脉络,冬天可以让学生对雪花形状进行观测等,促使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细节中不断提升。再通过相对专业一点的内容,例如线条、结构、色彩与形状等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才是美的体现。同时,应当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既能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陈旧与机械化的问题,又能有效建立学生对于美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探知欲,以便于后续美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2.5开展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应增强学生个性发展意识,鼓励学生在共同探究的活动中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学生难理解美育的意义,艺术鉴赏兴趣较低,传统课堂资源匮乏,个性发展意识较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刻剖析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并通过增强审美理解,提高审美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开展合作活动等有效策略,在不同的授课环节渗透美育。教师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开展美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与素质教育理念,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慧.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2]王世军.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3]张素琴.情趣、美育与实践——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