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影像学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倩,吴斌*通讯作者 ,刘碧艳,李伟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医学影像科,北京,100600

[摘要]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及进步,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X线、超声、CT、MRI及核素显像等,这些技术的普及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可以有效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使得痛风关节炎的早期规范化诊治水平明显改善。本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痛风性关节炎;应用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和其他组织中尿酸单钠晶体沉积,是我国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可导致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等严重后果[1]。痛风性关节炎在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在美国为3.9%,在某些大洋洲-太平洋国家超过6%[2]。尿酸单钠形成结晶体可促发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形成坏死性炎症循环,这些炎症病变可导致急性痛风发作,并出现关节损伤或慢性滑膜炎,形成慢性持续性发作[3-4]。故痛风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对保持受累关节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1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嘌呤代谢过程中有关酶活性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缺陷,导致尿酸的生成过多或排出过少,从而发生高尿酸血症,使过多的尿酸滞留在体内,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周围组织内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5]。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是因血液中的尿酸盐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间隙内以结晶的方式沉积,并且通过机械性及化学性的刺激而引起的急性无菌异物性炎症反应[6]

2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方法

2.1X线

    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手部指间关节及腕关节,检查部位常取双手和双足关节。X线作为最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检查方便、费用低、辐射剂量小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是目前临床诊断及筛查痛风性关节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7]。但由于X线平片密度分辨率较低且为重叠影像,无法显示早期的骨质侵蚀情况,对早期痛风性关节炎( 特别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的诊断价值有限,极易出现假阴。

2.2超声

超声是影像学的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年来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疗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不仅有安全、无辐射、成本低、设备可移动等优势,还可以动态成像,通过扫描角度的变化获得最佳图像。如介入超声的应用,介入超声是利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抽取及注入药物等进行诊疗,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骨骼肌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8]

2.3 MRI

MRI在风湿免疫系统中亦有广泛应用,虽然 对于骨质、钙化等组织的诊断灵敏度不如,但其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一些软组织病理改变,如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髓水肿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尽管由于价格昂贵或部分基层医院尚未普遍开展,目前MRI尚未作为常规检查手段纳入ACR、EULAR和我国痛风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但不能否认其在痛风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价值[9]。MRI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在显示软组织、滑膜、关节腔积液及其性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4 CT

    CT诊断痛风石具有高度特异度,能检测痛风石的数量、体积等,且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痛风石可以沉积在骨内、关节周围、肌腱及软组织等处。在踝跗关节,痛风石最常累及的关节为楔骨间关节,韧带为距腓前韧带,肌腱为跟腱,这可能与相应部位的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改变有关。双能CT是痛风影像学研究领域的新技术,它通过80kV和140kV两个不同能级水平的 X 线球管进行同步扫描,根据尿酸盐结晶表现出的两种不同能量衰减,可得到两种能级下尿酸盐晶体CT值的变化,通过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颜色编码,最后可以较好地识别尿酸盐沉积CT在痛风领域应用广泛,其中双能CT有助于准确地诊断痛风,并可用于监测、评估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效果和研究痛风的病理生理机制[10]

3小结

    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相对于抽取关节液或皮下痛风石中的物质进行活检这一“金标准”,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具有独特的优势。X线的广泛普及及其经济性,对于晚期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诊断价值;超声及能谱CT为尿酸盐结晶、痛风石的检出提供了新的思路,且能谱CT可以提供物质的定量分析及能谱曲线等;MRI对于关节滑膜、周围软组织病变具有明显优势。X线、超声、CT及MRI的综合应用或有助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诊断、分期,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2]曾学军,张昀.《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更新》解读[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0):745-750.

[3]胡亚彬,杨青,段峰,等.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平片、CT和MR的对比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7):587-591.

[4]孙德政,杨青,胡亚彬,等.痛风患者踝跗关节痛风石沉积特点的影像学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6):969-972,986.

[5]陈对梅,汪青山,陈文静,等.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5,30(10):1040-1043.

[6] 张学武.影像学检查在痛风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11):1076-1079.

[7]邓雪蓉,王昱,张卓莉.新型影像学技术在痛风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12):1119-1122.

[8]徐华军,张迎春,阳建军,等.超声在鉴别类风湿性和痛风性跖趾关节炎骨质侵蚀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7,26(3):191-195.

[9]朱永高,吕梁.痛风性关节炎的比较影像学诊断[J].当代医学,2013,19(7):110-111

[10]韩欣欣,张昀,刘炜,等.双能CT在痛风诊疗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7,11(4):37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