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探析

关红飞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城市河流对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下,城市河流环境治理尤其重要。我国当前河流治理技术中,生态修复技术备受青睐,有效将河流生态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就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进行相关概述探究,为河流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治理;治理模式

引言

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河流生态恢复是基于社会和自然功能的退化生态系统的选择性再开发和再生,在景观尺度上维持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并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对于刚刚离开黑臭阶段的城市水网区域的河流,河流生态修复的实施大多来源于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选择既要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又要符合生态学理论。

1河流修复

河流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河流恢复到其原始未受污染状态或适当状态。在实际修复中,如果没有人为干扰,一般很难将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通常只适合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又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河流的保护,指维持水系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的整体状态,保护意味着维持不受污染或者受污染的不会继续恶化。

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现状

2.1 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明显增加,但与水环境整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城区雨污混流,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沿河企业污水处理不达标,致使河流污染物浓度上升;一些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将垃圾丢弃入河,导致河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2.2 水体自净能力差

城市将河流视为天然污水收集区,将城市产生的污水排入河流。河流污水的来源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洗漱做饭形成的污水;二是城市工业加工生产产生的废水。通常,工厂废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需要在排放前进行处理。然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些工厂会忽略过滤过程,直接排放到河流中。这将增加河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并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三是在雨雪天气的影响下,地表会形成污水,地表材料在流动过程中会被带入河流,从而会污染河流内水源,并且能够增加河水流动的阻力。同时,破坏河流水体的自身净化规律,降低净化效果。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污水会对河流带来不良的后果。

2.3 河流淤积

受上游水土流失、河流淤积以及城市和社区建设占用等因素的影响,原来河流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变窄。同时,由于涵闸等管控工程不配套,造成大量引水漏失,致使每年超计划引水,加重了骨干河流清淤的负担。

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模式

3.1 完善河流修复机制

第一是控制污染源。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准确识别污染源类型,河流修复者需要通过加大对河床沉积物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排污口的调查,明确河流污染源类型并提高生态修复和处理质量。在污染源控制方面,可选择集中治理、重点控制和净化设施建设。第二是自然属性的恢复。河流结构的修复需要修复者通过工程手段恢复城市河流的自然形态,即河流的原始形态。在此过程中,修复者可以通过历史水文记录或卫星照片对河流进行工程改造,增加河流弯曲度,提高河流的淤积和冲刷能力。同时,它也可以为河流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最后是连续性修复。修复者应改造并拆除原有的蓄水坝,运用“跌水落差”来拓展或延续河流水系,减缓水流流速,实现保护河床的目标。譬如在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确保水流的连续性,可以使河流在枯水期继续保障河流所需的生态水量和生态水位。

3.2 生物修复模式

为了使河流的水生态恢复到更好的状态,有必要恢复河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周围的环境恢复活力。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培养水生动物,另一种是在水中培养微生物菌群。许多河流周围将有农业生产活动,大量农药和化肥将逐渐进入河流水体,这使得水中的含氧量异常高,促进水生植物过度生长。为了防止这一问题,可以将草鱼、鲫鱼等一些适应性草食性水生动物放入水体,以确保水生生态环境的平衡。此外还可以培养一些微生物菌群来分解水中的污染物,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对水体进行人工增氧,使菌群具有良好的分解能力。在使用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技术时要注意结合水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菌种。

3.3 建立人工湿地

城市河流具有多种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更为明显。在河流整治过程中,应注意水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发挥其生态功能。通过建立完整的人工湿地,可以提高河流水资源的调节性能,改善河流的生态治理效果,改善区域气候。湿地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有机整体。湿地可以确保生物多样性,调节河流水质,还具有旅游功能。面对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湿地的范围逐渐弱化,建立人工湿地成为了首选,能够为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同时,要对现存的湿地开展保护工作,制定控制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的因素,使其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系统性功能。

3.4 综合模式

在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过程中,河流修复者应综合运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将植物修复技术融入护岸中,通过植被配置和各种生态恢复技术的充分应用,提高生态恢复的有效性和有效性。鉴于一些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河流修复者必须根据不同河流的特点界定技术应用范围,通过筛选和选择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多样性。河堤具有廊道、缓冲带和植被护岸等功能,不仅可以为防洪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还是一道人水相亲的风景线。生态河堤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

3.5 保持生态需水量

生态需水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目标下,维持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正常功能或恢复到一定稳定状态所需的水量。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水共享条件下,用水是实现生态系统领域某些目标所必需的水。生态需水量受到三个因素的限制:生态目标、环境特征和环境条件。环境目标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预计将保持在一定水平。随着环境预期的变化,环境目标也可能上升到更高水平,生态需水量也将发生变化。环境需水量受社会经济发展限制,生态需水量受两个自然因素影响:一是生态系统本身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如植物类型、空间结构和模式;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湿度条件,如土壤、阳光、温度、风速、大气成分等。因此,随着生态系统自身物质能量循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生态需水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存在差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流生态恢复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程中,它不仅指区域内各种修复措施的协调和流域层面的系统整体治理,还包括分阶段优化的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是河流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修复措施都应与流域治理规划相协调。河流修复工程应遵循生态理论,将河段作为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修复工程的整体效益,不断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和修复措施,制定最佳的整治策略,为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协调统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江.城市河流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措施[J].花卉,2019(04):285-286.

[2] 欧文伟.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治理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