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3

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朱锋1 ,薛英兵2

(1.富蕴县农业农村局  新疆富蕴  836100)

      (2.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 新疆阿勒泰  836500)

摘要:建设有机农田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地资源紧缺等背景下,如何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成了当下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强对生态型高产田改造模式、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高品质农业要求,对有机耕地的概念充分认知。以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考;措施

引言:近几年,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关注,良好的生态土壤环境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相关部门对具有严重问题的区域土壤环境开始针对性整治。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当地农牧民科学化选取有机肥与生物肥料,为整治生态土壤与修复生态环境奠定基础。所以,想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效修复土壤环境就必须全面推广实施整治计划。实时保护土壤生态资源,定时为土壤状态做监测。提升农业农村监管部门获得土壤环境状态的实时性,通过实时监测与保护的反馈,准确分析农田土壤环境生态失衡的隐患,及时运用合理方法与专业技术对农田土壤进行修复。认清当前局势,从资金投入、完善体制、建立监管平台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

一、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一)建设资金投入匮乏

目前我国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虽然制定了统一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新疆阿勒泰部分县区位于丘陵地带,拥有南北高、东西低的地势,地形地貌与其他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加大了建设工程的进展难度,目前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工程资金已经超出了投入标准。例如,部分乡镇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面积过大,地理环境高低落差比较大,土壤环境薄弱,需要治理的工程量巨大,作业难度较大,建设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大型机械对平整土地,费用较大,相关部门拨款按每亩1500的标准,想要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仍然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农业生态在日积月累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无法避免,致使建设工程项目任务更加艰难。根据农业农村部下发的信息,“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比较普遍[1],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缺少后期的管护资金投入,没有能力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管护与定期维修,导致建设工程项目完成后难以保持,缺乏必要的管护与维修,难以维持建设的成果。投入资金比较分散,项目投资来源较为单一,投资标准较低,未能持续提供给工程管护制度、经费与措施的支持,无法在建设项目发挥综合效益。

(二)农户积极性不高

现如今,我国开展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改革的一种方式,转变生产经营规模向集约型靠拢,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由于土壤环境不够优良,并且种粮收益低,远远不及果林和高收益种植产物,对于发展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种粮缺少积极性,配合度低,造成建设项目进行的比较困难。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效果不够理想。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了农民种植其他产物的进程,建设项目完成后就只能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而粮食作物的收益比其他经济农作物低,打消了农民的种植热情。例如:种植葡萄给商家批发价格为10元以上每公斤的价格,种植葵花价格为15元左右每公斤,而种植更高价格的棉花为40元左右每公斤,农户更乐于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农作物[2]。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与农户缺少沟通的现象,导致建设工程进行中被农户强制暂停,部分农户为自身利益在施工过程中提出不合理要求,导致拖慢项目进度,反复更改项目方案。

(三)缺乏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参考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对于各地土地差异化了解不足,所以没有大量的实践成果,治理的方式与建设模式只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农业改革虽然整理了农田建设管理的体制,把农田建设资金进行整合,改善农田分散管理的模式。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没有信息化的大数据技术协助,使关于农田的数据比较分散。不利于及时了解农田状况,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规模多大、建设的地理位置以及建设质量如何等方面都无法及时得知。没有科学化、合理化的数据整合,无法提供明确、真实的数据信息。不同项目的覆盖问题,导致面积重复计算。没有信息化的综合监管平台,降低了农田建设的工作效率。

(四)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协调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田建设作为重点,忽略了村镇治理、村镇环境与出行交通的重要性。乡村当中道路建设有待提高,项目实施的所在地经常能看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与破损不堪的道路环境,与田间相邻的道路周边能看到大量杂乱的花草树木、垃圾成堆的现象,与建设新农村十分不协调,影响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进程。建设生态高质量农田提升耕地质量,需要懂得“内外兼修”,既要修整建设与管护农田的设施,也要修整耕地质量与周边道路。想要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首先要从环境治理入手,从身边环境开始治理。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做到表里如一,农村道路、老旧住宅、乡村环境都有待综合整治。项目工程地区分散,覆盖面积较大,修建道路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乡镇道路与新社区建设内涵统一、环境风貌整齐划一,才能够实现新农村全面发展。

(五)开发建设难度大

由于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周期长、投入多,需要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投资,而资金较为分散并且零散。导致开发建设难度提升。目前,我国生态型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土壤肥力产生了巨大压力。同时资源利用成本问题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通过土地政策来调节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的矛盾问题。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其收益却微薄。在近些年来,国家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下。由于目前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和缺乏先进技术等原因,导致了一些耕地资源遭到破坏后不能及时恢复使用或重建;部分地区因经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农田建设,造成生态效益降低,甚至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投入。

二、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

农业农村部针对“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了评估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成功之后可以将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区域上图入库,多个板块拼凑组成全国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张大图[3]。为完善农田建设,需加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水平,运用先进技术遥控监测,为便于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专用于农田管理。将农田的大图与监管系统有效结合,建立生态型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健全监管数据资源库,实现全面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共享与交接高标准农田各方面数据,建立投资、建设、使用与监管主体的相互协作机制,全方面实时了解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对农田建设的分布、使用、数量与质量的整体情况及时掌握。实现数据化与农田建设相结合,农田建设管理有理有据、实时监测、方便管理与信息共享。

(二)建设生态乡村道路

实行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需要与乡村振兴策略相融合,与脱贫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空间布局规划上,首先推进农田建设工程。将工程项目规划与产业调整同步,结合农田灌排河道工程与农村村庄河道环境整治,规划农田生产道路整改措施,方便农牧村交通出行、建设交通道路。推动乡村道路与美丽农村共同进步,农村道路应该修理的整齐平坦,才能与建设美丽村庄相互融合。绿色环保运用新型的材料与技术,摈弃硬化混凝土的建路方式,运用沙石路与土路在偏僻地区作为交通途径。提升道路的生态环境,对于多样性、多功能的道路,应当使用半生态路面半水泥路面进行设计。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盛行,可以合理修建木板路便于观光。建设生态乡村道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在改建道路上增加投资,加强周边村镇之间的联系,维护农用运输通道畅通并且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修建道路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

(三)大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土地资源、大气资源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规划、设计等环节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推进美丽农村、绿色家园工程。明确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要求与指标,建立健全各个模块的管理体系,大力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优化建设工程理念,充分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合理建设生态输水管道。严格把控质量、资金与验收成果。在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强化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民素质水平与相关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推进生态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绿色可持续型新农村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等相关政策措施,在土地征用标准上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每块土地上都有足够数量的耕地被用于种植作物和畜牧业方面利用。

(四)增加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型农田建设的财政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农业、林业等部门沟通协调合作关系。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提高资金投入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例如,成立“绿色企业”专门组织机构或专业研究小组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减免或补贴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发展生产性服务。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加强与其他领域合作力度,在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引导、扶持工作。从法律角度出发,建立相应配套制度;从经济效益上看,应该给予适当优惠或者奖励;对农业的相关产业要加大财政投入,以促进其快速健康地成长为目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以提高农民保护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五)完善建设工程管理体系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项目,需要完善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引导农田建设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完善建设中的任务与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做好项目施工所需的管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推动工程建设井然有序的开展。做好噪音、废弃垃圾等方面的处理,避免影响到施工附近的环境。工程完成后,管护和监测后续工作,实现成果效益最大化。重视农田灌溉工作,避免出现洪涝、干旱等问题。相关部门需要掌握农田生产状况、产量、水利等情况,并且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规划,制定明确操作方案。引导各个地区农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建立专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人才队伍,通过现阶段农田建设中的问题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项目资金管理、资金投放的标准,完善农田建设相关政策与管理办法,提升资金额度投入,完善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体系,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小康。

三、结语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本文从当前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在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低碳经济理念等新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但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好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长期性难题;农田土壤肥力不足、农业面临污染严重,这些都会对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带来隐患,也会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强农田土壤肥力、改良和提高土地质量等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快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石秋菊,郭晓春.黄泛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讨[J].山东水利.2022(09):3-5.

[2]朱玉春.民乐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7):111-113.

[3]探索服务山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09):55-56.

作者简介:朱锋  男  汉族  陕西安康人  1979年8月出生  本科  高级工程师  主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