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邱忠会

乐山高新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614013

【内容提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高中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关切有机结合的活动型课程。本文试从高中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角度,探索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活动型学科课程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

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作了部分修订。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大基本课程理念。第一,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第二,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第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第四,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践行新课程理念,需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既不同于学科素养,也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是兼具两者特质。学科之间,素养要素的命名主要源于学科分类。同类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着学段差异,但有关基本教学元素的融入却是一脉相承的,如思想政治课之于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意义存在于所有要素之中。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2

在四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表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意愿和行动。“四位一体”的整体表达,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社会关切,展现“强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政治养的时代底色。四个要素的独特价值,可分别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所谓信仰,是坚定共同理想的信仰;所谓思想,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思想;所谓尊严,是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尊严;所谓担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这四个要素各有其独特价值,但它们不是四个孤立的存在,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承载着课程独特的育人使命,凝结着思想政治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实施,需要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承载。

三、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发挥思政课关键育人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是此次课标修订中各学科的“共享”概念,而“活动型学科课程”则是本课程“专享”的“标识性概念”。思想政治新课程因应课程形态变革趋势,着力打造一种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学生经验为主导的课程类型;顺应理论创新大势,创变一种适合创新理论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探索一种围绕“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辨析式学习路径,从而创新一种融入“大思政课”格局的课程。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内容活动化”,是指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的方式来呈现与实施,也就是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即“活动设计内容化”。

思想政治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以学生体验为本位,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又坚持“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体,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课程类型依然归属学科课程,因为活动设计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是可选择、可调整的,并不具有课程内容的意义。因此,这种课程的学科内容是确定的,活动安排是不确定的。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想突破了课程论的常规界说,更体现“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工作方针,有利于课程承载学科内容的新使命,探索转换实施方式的新类型,直面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情景真问题,能切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构建活动型课程的思路贯穿课标所有环节,且环环相扣。课程内容的呈现是基础环节,课程实施的建议是主题环节,课程评价的保障是关键环节。

新课标以“议题”为纽带,使“内容要求”与相关活动建议的提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呈现方式上为活动型课程的框架勾画出了基本轮廓。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围绕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深入体验,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和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

再次,就学习方式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在确认观点,在探索活动在引申观点。这一过程,即学生亲历的建设性批判思维的辨析过程。

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中,需要与学科内容、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这种活动设计需贯穿于课程实施始终,从而使活动真正成为承载课程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有利于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育人价值。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