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以《铁路行车组织》为例[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以《铁路行车组织》为例[1]

黄金钰,梁春雨,徐琳,黄共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 百色  531400

摘要:从《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形式、师资队伍改革建设等几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实践,探究高职院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关键词:铁路行车组织;就业;高职;教学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中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其探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教育方针是面向实际技术、面向具体岗位、面向实践应用。《铁路行车组织》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是一门集理论性、操作性、系统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专业课里面最重要的主要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从事铁路运输工作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该课程不但是生产实践的理论总结,还对生产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但当前我校该课程在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实际显得尤为重要[1]

1、目前我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现状

我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置大体上能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也增设了选修模块,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有方向地选择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一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性发展的。但由于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高职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与创业、创新为最终目的要求。

(2)实践教学现状

从我校2020届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培养标准中显示:该课程理论教学的总学时为64节,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为12节,理论教学占84.20%,实践教学占15.80%。从课程培养体系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可以看出《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数相对与传统教学数有所增加,从比例上来看时间课时基本上是足够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科之间联系不足,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力度不足。在实践的内容、过程监督、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如有的学生反映课程时间教学环节对提高专业技能没有任何帮助。部分专业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学校对实践教学教师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3)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现状

目前由于受经费、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主要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4)教材选用现状

现在市面上的《铁路行车组织》教材中有很多教材内容都是依据本科类教材改编压缩而成,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可以说不适用于高职教育。且在实训教学中缺乏与实践教学配套使用的规范实训教材,现在的情况是主要采用教师的讲义和零碎的实训指导书替代,随意性较大。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又是一个朝阳行业,随经济发展的加速,行业发展变化的很快,如教学上选用的教材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将直接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滞后于行业需求,在就业过程中产生难以与工作岗位接轨的情况。因此几乎所有该专业的学生都表示希望能“使用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代表共同编写的教材”。

(5)师资队伍现状

学校里的专任教师队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和探索者。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能完成教学主体的关键。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结构是否均衡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铁路行车组织》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优秀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行车组织的内涵,而且还要有一定实际操作的能力。就我校该课程的师资队伍来看,虽然课程教师都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学生仍旧感觉教师的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动手操作的示范性与指导性,由此也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迫在眉睫。实践教学除依靠校内专任教师以外还要依靠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但由于薪酬、时间安排、保障体系等原因,校外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当前务必解决的问题。再者,实训室专职实验员数量不足,不能保证每个实训场所有配备1名专职管理人员,实验员整体水平不高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不到很好的作用也是当前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2、我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课程定位培养目标,因为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是教学课程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终点。在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时要考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及我校的办学条件。《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适应铁路运输行业变化的需求,培养掌握行车组织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能胜任列车调度、行车安排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二是要调整课程结构,完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体系建设,

因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考虑到所属学科的交叉性,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下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使其更好的学习其他的课程,也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从业后的工作需要[2]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点。想要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3]。针对目前我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策略,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制定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使实践教学做到有计划、有安排;二是贯彻落实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三是校企合作,强化铁路运输企业来校兼职教师的培训,由于我校学生在课程实训期间主要是部分实践环节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因此应向学校申请把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培训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或与企业协同进行兼职教师的培训,以强化其指导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其指导水平与质量。

(3)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想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安全有效有序的进行就需要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指导教师工作的考评体系。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化的考评,并且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考评标准。参照个人考评标准,结合同行教师和学生的评教结果,在每学年末对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价。针对《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不同的实践环节、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联合制定考核形式。采取书写课程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课程实训答辩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的实操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4]

(4)采用多元化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及学生的参与性,因此还可以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首先是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通过实训室的沙盘现场演示来进行分析行车调度的特性,驼峰调车的注意事项等,通过现场演示的直观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认知。然后是项目教学法,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可以快速把握知识要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模拟教学法,在《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中,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实际的铁路行车组织调度工作中,因此可以采用这种寻求接近于实际环境的教学情境方法,让学生进行相关任务的具体操作,从而从中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

(5)加强教材建设,编写特色教材

我校《铁路行车组织》教改团队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标准对近3年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找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增加调度员行车组织中调度命令的发布和接发列车作业等实训内容,多结合实际岗位的工作安排实训内容。减少如行车闭塞法、列车编制计划等专业基础课已学过的内容。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的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

(6)对教师队伍的改革

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提高教改队伍教师的实操能力。一方面,可以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中实习至少3个月,让专业课教师多掌握实际岗位的工作技能,再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开研讨会,找出符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参加“双师型”教师评审,增加团队的“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中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到我校做兼职教师,负责实训课程的授课,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增强学生的企业竞争意识,增加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

总之,我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多部门相配合的改革,任何一个部门不积极配合都会影响整个实践教学改革的进度。虽然目前的教学实践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今后会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各个教学环节,以期待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敏,刘杰,马广永.新时代职业教育重构思维下的铁路行车组织课改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1):4.

[2]彭其渊,文超,马驷."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122-127.

[3]王雪,刘超群.高职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4):2.

[4]吴艳艳.《铁路行车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总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8.

项目基金来源:广西工程职业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

GXGC2021JG005